重庆市巴蜀小学 李永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页平面图形的认识,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一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明确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2.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清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初步感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字卡若干(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2.迁移导课
教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共同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
[点评:由整理的话题切入课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明确整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平面图形的搜集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小学阶段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回忆搜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随着学生回忆教师黑板上板书,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2.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师:看来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整理和复习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大家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各自的特征吗?咱们看着黑板,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内互相叙述、看课本、工具测量、质疑问难等方式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有效实现了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分类整理
(1)小组活动。
教师: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老师给黑板上的图形编上了号,咱们动手来整理一下(只写编号就行了),写在作业本上。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在本子上进行整理。(选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整理)
平面图形线①线段
②射线
③直线
④角
⑤三角形
四边形
⑦长方形
⑧正方形
⑥平行四边形
⑨梯形
⑩圆
(2)对比交流。
展示整理结果,并说明整理的依据,其他小组发表意见,争论辨析,互相评价,共同建构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
4.沟通联系
(1)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在图上表示出来?
(2)交流。
小组发表意见,通过学生互评、争论,明确四者之间的联系,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体会事物既是变化的又是联系的。
(3)举一反三。
几类四边形之间有这样的关系?那么三角形又有几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完成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角呢?(锐角、直角、钝角)(并把黑板上的板书补充完整)
线呢?(直线、射线、线段)有关直线的内容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平行线、垂线)什么是平行线?垂线?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举一反三等方式,逐渐丰富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渗透了事物既是变化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分类时标准不同,可以有多种板书形式)]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小黑板出示第110页1题)
教师:注意第5题,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情况,和第6题对三角形拼图准确判断。
[点评:重点在于概念掌握情况的检查反馈。]
2.完成教科书第104页的课堂活动1,2题
[点评:重点检查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规范。]
3.完成课堂作业第110页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重点对今天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完善黑板上的知识树,四边形除了黑板上的几种之外还有吗?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不完整?为什么?小学阶段我们只是研究了一小部分规则的平面图形,其余的平面图形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推进教学。二是特别注意复习方法的有机渗透,教法学法一致,让学生经历“搜集—回忆—整理”的完整过程。三是特别注意设计的开放性和严谨性,引导学生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树,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大有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