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数的认识(三)

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  邹玉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3,第81页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七第9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整除、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奇数和偶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35倍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

3.通过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络,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掌握各种概念和235倍数特征、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整除、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235的倍数特征等知识

课件出示第80页例3

1)教师: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知识,在这张1100的数表中,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整除吗?

2)复习235倍数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教师:对于这些数你们还学习了它们的哪些知识?

学生112的因数有123461218的因数有12369184的倍数有481216206的倍数有6121824……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

最大是它本身

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

[点评:适当安排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牢固记忆。]

学生2:我知道像246810……这样的数叫偶数。

教师:偶数都是谁的倍数?2的倍数都有什么特征?那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什么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偶数:2的倍数(课件闪现数表中的246810……)

奇数:不是2的倍数(课件闪现数表中的13579……)

教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哪些是3的倍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哪些是5的倍数?

在这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会应用、判断即可。

学生3:我知道1即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而23571113……叫质数,4689……这样的数叫合数。

教师: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教书板书:

质数只有两个因数1

它本身

合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1

……

它本身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只有一个因数即它本身

在表中圈出质数,读一读,并记一记20以内的质数。

(注意:在这里,学生先反馈哪种情况就先复习哪部分知识。)

[点评: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

3)课堂活动。

①下面哪些数有因数2?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能被5整除?

1625306495

②完成书上第848题第(5),(6)小题。

[点评:在这里适当安排练习,既有助于及时强化对所复习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概念与概念复习的积极性。]

二、复习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教师:什么样的数可以分解质因数?你会分解质因数吗?请在表中找一个这样的数分解质因数。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抽3个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复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1)教师:6的因数有哪些?9的因数有哪些?它们的公因数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集合圈。

教师:在这些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多少?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2)教师:6的倍数有哪些?9的倍数有哪些?它们的公倍数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集合圈。

教师: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点评:通过集合圈帮助学生掌握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教师:除了用这种集合圈的形式外,你还会用哪些方法求69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反馈1: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反馈2:学生用合并式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方法不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必强求一致。

[点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很多,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终身受益。]

教师: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除到什么时候为止?(互质数)

教师:什么是互质数?

引导学生议一议,互质数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是一个数,而质因数是“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点评:引导学生对互质数和质数这两个易混概念进行对比,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4)课堂活动。

完成教科书81页“圈一圈”第23题。

四、拓展训练

1)完成教科书85页第910题。

2)课件出示教科书85页第12题。

教师:找找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按规律填数。

[全课总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设计课时应认真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复习课,如何上得生动而有效值得深思。本节课的概念很多而且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数学知识网络,教师在设计时将整理、复习和练习有机结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最后既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又学习了整理、复习的方法,还提高了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