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统计活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本节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并不是过去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稍复杂的统计问题。教科书设计了如下情景图:情景图呈现的是六年级学生毕业前讨论如何回顾六年成长变化情况的事件。教科书这样安排,很自然地引出综合统计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开展综合性的统计活动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例题的编写提供了素材。第71页例题是一道统计全班同学身高的综合统计活动,其内容包括分组调查组内同学六年的身高变化情况,分年级计算并用统计图表示全班学生各年级时的身高,最后还要解决相关的问题。教科书没有规定选用什么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三种统计图特点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三种统计图的适用范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用的。不过,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达统计结果,不仅要全面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还要认真分析调查统计数据的特征,题目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挑战性,所以例1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活动中的内容是对例题中身高统计问题的进一步挖掘,教科书用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呈现其内容,题中两个问题都给学生的探索和交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练习十六第2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填写统计表,其意图是一方面帮助学生沟通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不同的统计方式表示同一事件的统计结果。第3题是一道关于统计图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综合性练习题,从统计内容看涉及南村、北村土地使用情况、劳动力构成情况、农业产值等内容的对比分析,从形式上看包括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三种表达方式。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三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南村和北村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以此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这是一道集引导学生强化统计知识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了解社会为一体的习题。本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完成可能有一定困难,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2.教学建议

本小节可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1)教学情景图时,可先用课件或挂图将情景图放大,让学生重点了解情景图上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教师可作“要了解全班同学身高变化情况,就必须去调查统计”的谈话,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确定所要调查的对象和任务、调查前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出示情景图中学生议论的内容,全面引出要进行综合统计活动的学习任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调查六年的身高变化情况”展开议论,引出开展调查活动的需要和任务,为完成例1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2)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全面熟悉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分年逐一分析每个学生各年级时的身高,让他们知道这些数据都是调查来的未经整理的原始数据,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未经整理的数据不易比较全班各年级时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同时又能增强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意识。对于“一~六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统计表”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包括为什么要汇总、怎样汇总和汇总过程中的计算等问题都由学生自主解决,切实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对于第71页统计表下面“想一想”的问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第(3)题“计算全班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的活动一并完成,让学生根据汇总全班同学身高并计算平均身高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其他组整理的结果。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把全班各年级时平均身高的统计结果表达出来,这是学习例题的难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全面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用数据反映一~六年级全班学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然后再确定用什么统计图表达这种变化情况,最后让学生在坐标纸上制成统计图。完成统计图以后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让他们重点交流选择折线统计图的理由,在交流中加深三种统计图特别是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例题的第(4)题中的两个问题难度不大,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对照统计图自主解决,解决后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第72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搞清楚如何按要求分组,分组时要特别注意确立好每一组身高的范围。分组的过程要由学生去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第(2)题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整理、分析方法,教师尽可能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数据整理、分析方式的多样性。

3)练习十六中有关习题的教学建议。第2题重点是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填写统计表,并根据表中“计划出栏数”和“实际出栏数”算出完成计划的百分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作适当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越性。第3题重点是对比分析,一是分三个项目对两个村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二是引导学生把土地使用情况、劳动力构成情况、农业产值联系起来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农村当前的现状和近10年来土地、劳动力构成情况、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由此落实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对于第75页的数学文化,引导学生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统计学的产生过程。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途径查阅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有更多的了解。第76页的综合应用“设计‘六一’庆祝活动方案”综合性很强,学生要用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本综合应用从教科书的编排上看可以分成两部分,即上半部分的问题情景和下半部分的问题(如下图)。上半部分的问题情景主要再现了生活情景,在情景中出现了与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其作用有:一是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些条件;三是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线索。例如题中提到庆祝活动开展文艺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信息思考文艺表演可以安排哪些节目,并调查或估计表演每个节目需要的时间等。教科书呈现了4个问题,第1个问题,制作庆祝活动时间安排表,需要学生考虑本次庆祝活动要安排表演哪些节目,每个节目要表演多长时间,在整个庆祝活动中,还要安排抽奖活动、讲话等内容,这些也要考虑时间问题。所以,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价值。第2个问题主要运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教室的形状、空间的大小等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考虑表演场所的形状、大小及美化等。所以,此问题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教育价值。第3个问题计算照相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个节目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加上班上保留的照片一共要加洗多少张照片;二是照相的成本(这里的成本计算有两种情况,如果用数码相机,就只计算加洗相片的钱,如果使用胶卷照相,还要计算胶卷和冲洗胶卷的钱)。所以,通过对本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个问题是设计抽奖方案,主要涉及概率统计的知识,但要满足获奖要求,学生必须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人数,因此,此问题也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灵活性。教学第76页的综合应用时,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无论是人数的考虑、教室的大小、学生喜欢的节目等都应与本班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让学生明确问题及其要求后,应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不强求唯一的方案和结果,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注重方案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正确性。三是注重交流,在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