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 李波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怎样求比值吗?(课件显示)
2、课件显示:口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并且分类。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5/8:1/4 7.5:3 ⑷2:8 9:27(5)5:4 5:1/4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给它们分分类,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2组不等)
2、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最后二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我们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
买的本数 |
第一次 |
1.2 |
3 |
第二次 |
2 |
5 |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书P33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 3 : 5 = 18 :30
内项 外项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4、指出下列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见课件)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出示:80 ∶ 2=200 ∶5
指出内项和外项,并算出内项积和外项积,发现了什么?
2、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见课件)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见课件)
3、学生自己写比例然后交流。
五、达标测评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1)10:12和25:30
(2)0.9:0.3和1/5:1/15
(3)2:8和9:27
(4)1/4:1/8和1/8:1/16
学生小组内讨论,汇报。
2、选择题。(见课件)
3、填空: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 48:()=2.7:9 1/4:1/5=5:( )
(3) 5a=3ba:b=( ):( )
(4) 根据18X3=6X9,写出比例: ( )、(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