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圆柱的体积

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陈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倡导交流、合作、实验操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具:标有厘米刻度的透明长方体容器和圆柱容器、量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验回顾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1)出示透明长方体容器。

教师:现在我们向这个容器里倒入1厘米深的水,容器里的水会形成什么形体?(长方体)

(教师现场操作倒水)估计一下,有多少立方厘米?

怎样才能知道这层长方体的水有多少立方厘米?

(预设:①计算;②倒入量筒测量)

2)如果要计算的话,要测量哪些数据?

(请一名学生前台测量,教师注意提醒从内部量)

教师板书数据,全体学生即时计算,一生板演。

学生讲解,教师从算式中用红线勾出表示底面积的部分。

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当高为1 cm时,底面的面积数就是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教师再往容器内依次倒入2 cm3 cm……高的水,随机请学生口答出体积数。

3)揭示:当长方体的高度增加,我们就可以用一层的体积数乘上高度(也就是层数)来求得体积。

[点评:用实验的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加强了教学直观,更为后续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1.初次实验

出示标有厘米刻度的圆柱形玻璃容器。

教师:向这个容器里倒入1厘米深的水,水会形成什么形状?(圆柱)

教师操作倒水后:猜一猜,这个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教师板书学生猜测结果:V=Sh……)

教师:假如这些猜测合理,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dr

一名学生上前台在教师的协助下现场测量,记录下数据。

学生集体按照自己猜测的方法演算结果,并进行相关板演。

教师:怎样证明这些结果的正确性?(量筒测量)

教师将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直观验证V=Sh的正确性。

2.二度实验

教师:一次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进行几次行吗?

教师往容器中倒入2 cm4 cm5 cm10 cm高的水,学生计算后,师生共同用量筒直观验证,并生成实验表格如下:

实验编号底面半径(cm)底面积(cm2)圆柱体积(cm3

12345

3.实验分析

教师: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观察数据你还有哪些发现?

[点评:建立“V=Sh”计算方法的正确观念,渗透等底前提下,高扩大或缩小若干倍,体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回归课本,认识“转化”法推导圆柱体积,扩展对公式的认识

教师:圆柱体积V=Sh,关于这个方法,我们的数学家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说明,一起来看

看。

课件配音演示:

教师:欣赏了数学家的推导方法,再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实验,你想说点什么吗?

[点评:多角度展示学生学习体验中的知、情、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本技能训练

练习八第1题。

2.拓展应用,促进发展

教学例3

教师:不告诉圆柱的底面积,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课件出示例3

集体感知题意。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两名学生板演后讲解。

教师小结:当求体积的必要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时,我们应先根据相关信息予以解决。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等方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独立作业

练习八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操作、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三、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作了全新的尝试,对“转化法”求圆柱体积的“传统经典”作了创造性的处理。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效果好,课堂效率高。总之,本节课在尊重教科书的同时,又对教科书做了个性化的处理,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