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教学有感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纳税”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以及爱国情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看我的几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说说什么叫纳税?纳税有什么意义?请大家随便谈谈!

生1:纳税就是给国家交钱。生2:我要有钱就不纳税!生3:不纳税不行,国家会罚你的!生4:老师,为什么要纳税呀?国家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听了孩子们的话,别提我有多失望了!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心底里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再有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我此时的心情无法平静,但还是故做镇静的对孩子们说:“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国家是有法律规定的。”只听下面有个小男生小声说:“哼,凭什么呀,打死我也不交!”我仍装听不见,看来孩子们对纳税的意义真的是一无所知。我接着问:“同学们,你们能来上学是谁供你上的学?”“爸爸、妈妈!”这声音几乎是异口同声;我又问:“大家说学校挣不挣钱?”“挣!我们刚刚交了好多钱呢!”“本学期大家一共交了多少钱?”“好多呢,每人300元。”“那好!我们拿出练习本来算一笔帐,看看学校赚了我们大家多少钱好吗?”“好!大家一项一项的向我汇报。”书费预交款:110元;水费20元;杂费100元;看护费:70元,一共是300元。接着我说:“书费是学校统一为大家定教材的预交款,每学期末都是多退少补,不能算学校挣的钱吧?”“不能。”水费是给大家买水喝的,我们班级喝多少就买多少,不能算是学校挣的钱吧?”“不能!”“外教费学校是采取大家自愿,所交费用是雇外教用的,也不能算是学校挣的钱吧?”“不能!”“好了,接着大家把真正学校得到的钱算一下好吗?”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列上了算式:(1)每人交给学校:300-(110+20)=170(元),全班共交给学校:170×45=7650(元)。我接着问:“同学们知道我每个月的工资吗?”“不知道。”“好,那么老师告诉大家:我每月的工资大约是2000元,请大家算一算我本学期的工资(按照6个月计算)。”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2000×6=12000(元),还没等我说话,同学们就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也有的同学们说:“老师,我知道了,学校赔了!”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知道了!学校没赔,因为你教两个班呢!”也有的同学说:“老师,还是陪了!因为还有我们魏老师(班主任)呢!”接着有同学说:“老师,不对,除了魏老师,还有教我们其他科目的老师呢!学校还是赔了!”我笑了,对大家说:“同学们说得对,学校就是赔了,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学校为什么赔了还要开学校吗?还有,你们上学过程中,学校赔的那部分钱是谁交的吗?”同学们响亮的回答:“想!”“那我告诉大家:同学们能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通过计算我们知道,我们家长交的钱只是学校开支的一小部分。接着我给同学们读了几份网上资料:(1)2004年全年仅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出预计达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支持这些方面发展的国债资金达147亿元。教育经费有望增长6%。(2)中新网2004年12月23日电中央电视台报道,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解到,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交纳的税费,如今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家投入已占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3)全国义务教育人口为:小学在校生11689.74万人+初中在校生6690.83万人=18380.57万人。经过详细计算和上面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纳税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后,我让同学们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有的同学写到:“在以前我一点儿都不知道纳税是什么意思,但我现在明白了,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没学纳税之前,我一直以为学校挣同学们的钱,其实我们想错了,家长交的钱,都不够给老师发工资的,而国家拨的款比我们家长交的还要多几十倍!要不然怎么说祖国才是真正的土地,我们是刚刚种在地里的花苗呢,我决心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

看了同学们的思想变化,我对自己本节的教学感到十分满意,一种成功感使我意识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