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解决问题(二)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张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例2,课堂活动,练习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在解决百分数问题中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

教师课件出示:农场有公鸡40只,母鸡25只,公鸡比母鸡多百分之几?母鸡比公鸡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说说解题思路。

2.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点评:简单地对相关分数问题进行复习,为要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奠定知识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课件出示两位教师的对话情境,抽生说出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教师:这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一样吗?

(2)分析信息,理解关键句。

教师:对这些信息,你认为哪句最关键?

指名回答后,引导学生理解:“今年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5%”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用线段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呢?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视频展示其中画得较好的线段图。

教师:结合线段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全班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学生可能说出今年毕业生人数是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15%,也就是去年的115%;或者说出今年毕业生人数是去年毕业生人数加上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人数。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结合我们的分析,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板书两种主要方法。

200×(1+15%)=230(人)

200+200×15%=230(人)

结合板书,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教师重点提问:(1+15%)是什么意思?第二步为什么用乘法?

指名学生回答后,强调:(1+15%)表示今年毕业生人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要求今年毕业生人数也就是求单位“1”即去年毕业生人数的(1+1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教师:对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势。

[点评:教学中用更多的时间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关键句,既是为后面的独立尝试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解决百分数问题的切入点。]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如果明年的毕业生人数比今年减少10%,学校明年有毕业生多少人?你会算吗?

(1)学生先自己试作,教师巡视。

(2)抽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这里是要把谁看做是单位“1”?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3.对比小结

教师:比较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交流,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刚才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知道单位“1”的量是多少,然后求比单位“1”的量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我们用乘法计算。(教师板书)

[点评:在两道题的观察比较中,充分了解这一类题目的特点,并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课堂活动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的内容,出示要讨论的问题,引出讨论的话题,原价和现价是否发生了变化?

先分小组讨论后,抽生汇报,可让不同意见的同学互相辩论,教师先尽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不急于作出评论,让学生自己辩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的理由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可以指出第二次的调价是在原价提高20%后才降价的,是以原价提高20%后的价格为单位“1”的。最后可以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是提的价格少,而降的价格多,所以最后的价格没有原价多了。

[点评:课堂活动既对本课重点进行了巩固反馈,又利用单位“1”发生变化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在学生辩论中,明晰了概念,理清了思路,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再次总结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第6~10题。

[全课总评:建构主义观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背景基础上,根据外在信息,通过合作主动建构起来的。本节课充分利用例题提供的信息,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在类比迁移中感受百分数与分数问题紧密联系,从而自然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