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由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八组成。
单元主题图通过一幅城市街道图,呈现一些数学问题:“去车站怎么走”,“地图上的比例尺是1∶10000”,“我们学校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我要把照片放大”等。这些问题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主题图使这些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将要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单元主题图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去。
两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1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例2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1“议一议”的教学活动,分为3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呈现两幅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通过学生观察,突出完全相同;第二层次呈现两幅画面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片,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画面相同,大小不同;第三层次让学生动手摆两个正方形,突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从眼睛看,动手做,从画面过渡到实物形状,3个层次逐渐深化学生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的理解。紧接着由具体的画面,实物形状转换成两组抽象的几何图形,慢慢剥离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特征。第一组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房屋图形,通过观察,除了让学生能说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特征,还应让学生体会到从左到右,图形缩小了,但形状没变。第二组是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六边形,在观察中让学生体会到从左到右,图形放大了,形状没变。这里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无论图形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变化,而形状是不变的。
例2是学习如何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3个小题:第(1)题是将正方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画起来比较容易,也给出了画图的简要提示,同时还画出了正方形的放大图,这是作为一个画图的范例出现的。第(2)题是把长方形的长、宽缩小为原来的12。在画图时,对话框的提示并不完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缩小后的图形也没有画出来,让学生去尝试,通过第(1),(2)题完成的学习,应归纳一下作图方法。第(3)题是作L形的放大图,图形比前面复杂,但作图方法并没有改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整个教科书按收—扶—放的过程安排,层次性强。
第85页课堂活动安排了5个题目。第1题与例1相呼应,增加了方格的背景,既为学生能定性地观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又能定量地观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而设计。第2,3题,在摆图形中强化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同时为在方格纸上画图作铺垫。第4题是在方格纸上把图形缩小,与例2的画法与步骤一致。第5题是画圆环的放大图,由画直线图形到画曲线图形,既达到了知识延伸的目的,也起到了复习用圆规画图的作用。
练习十八安排了5道习题和1道星号题。第1,2,3题练习按一定比例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三道题难度呈阶梯性递增,又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创造性,培养创新能力。第1题重在摆出放大后的平行四边形,画图时只需求画出示意图就行。第2题给了学生选择三角板的自由,除按给定的比例要求把三角板缩小的各边长算出来外,也要考虑三角板两个锐角的度数,这样画出的示意图才是原三角板的缩小图。第3题中,梯形形状、选择的比例都不确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思考的方面更多,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4题是实践操作与数学猜想的结合,当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后,再去摆图验证,能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品味“做数学”的乐趣。第5题通过对长方体直观图的再认识,让学生体会由三维空间转换成二维空间而带来的视角变化、图形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画出的长方体直观图便各不相同,各个面的呈现形态也不一样,习题中的长方体直观图,在三维空间中三个面看起来是平行四边形,而进入二维空间画出来后,都“变”成了长方形,要画出3个长方形的放大图并不难,难在让学生理解“相对位置不变”上。第6题是1道星号题,是跨学科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让学生体会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建议用2课时教学。
教学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几组相似图片、火柴等。让学生带火柴到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以免学生玩火出现安全事故。
2.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认真观察、动手摆图,动口说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前两组图片让学生简要说说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摆正方形的活动中,可以两人一组,每人用不同的火柴根数摆一个正方形,摆完后,进行交流,说说这两个正方形的相同与不同。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更为形象、直观,学生容易发现它们的变化。对画面的观察,要紧扣形状和大小的相同与不同,不要让学生过多地去描述景物等不相关的内容。
3.教学例2时,要紧扣图形放大或缩小,是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的特征,强调比例要计算正确,画出的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才与原图形形状相同。把第(1)题作为范例,提出“把正方形放大,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等程序性问题,使学生明白基本的操作步骤。第(2),(3)题让学生尝试,画完后互相交流,在相互比较、评说中,逐渐掌握其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图形的准确、美观等。
4.第85页课堂活动第2,3题可以作为教学例2的准备题。第2题可让学生先摆图形再说摆法,在操作中提炼方法;第3题让学生先说摆法再摆图形,在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借操作再次补充方法,这样有了操作表象后再画图并归纳画法,过渡更为自然,掌握画图步骤更为容易一些。第4题可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出现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第5题可先提出“画图需要先知道什么”、“把两圆的直径放大2倍,半径会有什么变化”、“你准备如何画这个圆环的放大图”,学生在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
5.练习十八第1,2,3题在画图时都会考虑图形的内角度数,最好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思考怎样才能保证图形形状不变?然后再引导学生寻找较为快捷的画图方法,其实只需量出1个内角的度数,就可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放大或缩小图了。第5题重点理解“相对位置不变”,即上面3个长方形中的每个长方形的位置,每两个长方形的相对位置都不能变,至于画放大的长方形就容易了。
6.第4题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并说说理由,然后再让学生实际摆一摆来验证猜想。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猜想:要求大等边三角形中可以放多少个小等边三角形,就是要求大等边三角形面积是小等边三角形的多少倍?大等边三角形的底边是小等边三角形底边的4倍,大等边三角形的高也是小等边三角形的高的4倍。(这一结论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再在具体摆放中验证)所以大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小等边三角形面积的16倍,即可以摆16个小等边三角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