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与数学知识
首先是数学的本质,也就是 “什么是数学” 的问题,就世界范畴而言,有两种说法,即 “数学是演绎的科学” (古希腊为代表)与 “数学是量的科学” (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为代表),前者重视几何,后者重视算术与代数。而康托在1883年则提出 “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 的著名论述。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 “数与形以及演绎” 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比比皆是;乃至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如果一门科学不能用数学进行表述,则它就尚未形成科学的论述。而数学活动则是由问题—语言(包括符号)--论证—命题以及数学观点这样五种成分所组成。对于中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活动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在现实中提取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J·S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 “光明之路”。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符号化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 和 “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对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三、数学思维方法
1.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
2.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
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监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
4.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四、数学能力与技能
数学能力的构成,李镜流在《教育心理学新探》一书中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操作与策略。认知—对概念、符号、图形、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认识;操作—对解题思路、解题程序和表达及逆运算的操作;策略—解题直觉、方式方法、速度及准确性、创造性、自我检查、评定等。数学基本能力分为: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它数学能力主要指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
技能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心智或动作的活动方式,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技能的高低是由动作本身和动作方式的熟练程度来衡量的。中小学数学技能可分为两类:(1)心智活动技能—如计算技能、恒等变形的技能、解方程、不等式的技能、推理论证技能、运用数学方法的技能等。(2)动作技能—如绘图、学具制作、测量的技能、使用计算工具(算盘、数学用表、计算器、计算机等)的技能等。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认知—分解—定位—自动化四个阶段;心智活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则分为:认知—示范(模仿)--有意识口述—无意识内部语言四个阶段。
五、数学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发现” 也是一种创新,是指对于思维的方法而言,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式认识意义的新颖独立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这里的发现也指教育意义上的广义的创造性。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创新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 “再发现”。通过 “再发现” 式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就有可能产生量到质的变化,达到真正意义的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1)启发创造诱因,即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2)信息储备,使学生牢固图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补充与延伸等;(3)思维方式、方法上,强调独立探索、钻研、提高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总结经验与体会等。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郑君文、张恩华在《数学学习论》中提出三项策略,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1)数学要 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数学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从而对数学感兴趣,保持好奇心、增强求知欲,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在开展数学活动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使数学的学习与活动不再停留于解题的过程,或者说扩大 “解题” 的外延,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感受教学活动之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
六、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 “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已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七、数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所列举的 “情感与态度” 的四项指标中,已包括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到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就回到了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上来了。教育应当承担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终极关怀,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自然不可能仅由数学教育这一小块来承担此大任。对数学教师来说,通过观念的转变,并实施于学与教的变革中,则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及潜能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实现最大的开发。要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有所不同的实施。相信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能通过对施教对象的数学教育与教学,使其价值观更加突现,使我们的学生更加茁壮的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张学军、王一秀《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理念》,《中小学管理》2000.9
唐迅《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5.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