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例1,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方格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学校教学楼图片或者学生照片,然后定格在2~3组图片,将几组图片放大和缩小。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片放大了和缩小了)

3.举例:你能举出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吗?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如修建房屋和桥梁、修建公路和铁路等都需要先把物体绘在图纸上;同学们写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进行缩小(课件演示);科学家在观察很小的微生物时也要用放大镜,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他们放大再记录下来(课件演示),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物(学校)或人(同学)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认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图片,同桌互议: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学生:这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教师:用课件演示进行验证。

(2)同学们去过XX动物园吗?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吧!

课件演示:XX动物园,最后定格在大象图片,变成两张大小不同但画面相同的图片。

教师: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议一议。

学生: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

学生:图片的大小不同。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图片在变小;从右往左观察,图片在变大。

……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两张图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3)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第二组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另一张缩小的图片。非常棒!

教师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动手操作。

(1)摆正方形。

我们用火柴棍来摆一摆正方形,要求每个同学摆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好后仔细观察,同桌互议,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摆出的两个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出示:房屋图和六边形图。

教师: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家,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房屋建筑上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反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3)总结提炼,揭示概念。

教师: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板书)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前几组图形:找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为什么?

(2)举例:生活中图形。

(3)欣赏:课件展示生活中图片。

[点评:从眼睛看,动手做,从画面过渡到实物形状,从具体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对相似图形特征的理解。]

4.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P82~83页。

5.教学小结。

教师:学到什么知识或收获?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练习十八第1、4题。

附板书: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图形

[评析:该课教学程序清楚,教学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逐步深化,慢慢剥离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特征,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教学时,整个过程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