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6课时教学。第1课时教学单元主题图和倒数,第2课时教学例2,第3课时处理练习九上的有关习题,第4课时教学例3、例4,第5课时教学例5,第6课的处理练习十上的有关习题。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切实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例1前,先进行单元主题图的教学。可以借助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呈现主题图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动态地呈现教科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热情。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性,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例1时,要结合单元主题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从而产生要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为教学例1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在教学时教师话锋一转,从单元主题图的教学中转移过渡到例1上来。首先呈现教科书上的4个数对,提出问题,“每个数对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当学生经过观察比较都有所发现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可能把每组数对中的两个数说成“这两个数反了”,要引导说:“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或者说:“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这就为倒数的求法做好了铺垫。当学生说出“每组数对中的两个数相乘都等于1”时,教师要让学生再举这样的例子,通过多组这样的数对,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什么样子时,再给出倒数的意义。对于倒数的意义,贵在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记忆倒数的意义。对于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依存关系也是重在让学生感悟,教师不必在这个地方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上面的观察、讨论、交流,学生已经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倒数的意义,对教科书上“填一填”的内容,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发现问题,再及时纠正。做完“填一填”的内容之后,还要涉及一点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内容,并要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即: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对于小数,要先化为分数;对于带分数,要先化为假分数。

对于0有没有倒数这个问题,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0没有倒数,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0为什么没有倒数。要让学生清楚,对于0可以看作01,如果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则分数的分母就变成了0,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教学例2时,教师要注重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对于4/5÷2结果是多少,要让学生尝试解决。如果学生的思路受阻,教师可提示“是几个1/5?”“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尽可能的启发学生用原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得出,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并把计算过程写出来,4/5÷2=4÷2/5=2/5。这时,教师要有意制造问题冲突,提出“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是4/5÷3,4不能被3整除,又怎么办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酌情引导分析。可以突出一些关键性的导语,比如“能不能把每份再平均分成3份?”“把4/5平均分成3份,就是求什么?”“能不能画出图形来说明你的思路?”等。通过这些关键性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待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学这个环节时,要注意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捕捉最佳时机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就是教科书上的两个长方形图片),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当然,在交流时学生可能有教科书以外的想法,但只要合理,也是允许的。例如对于教科书上的第一条思路,有的学生没有画图,而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计算的:4/5÷3=4×3/5×3÷3=12/15÷3=12÷3/15=4/15。但教师必须清楚,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优化。让学生清楚,第一条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算起来比较麻烦;第二条思路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解决,方便快捷,具有一般性,是比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接着安排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然后教学第45页上的“议一议”,总结归纳计算法则。要先让学生总结、归纳,试着说一说,然后再交流。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0的问题,教师可提示:分数除以整数,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可以做除数?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到0必须排除在外,所以法则中的整数必须注明0除外。

第45页课堂活动的教学应配合例题的教学。即教学例1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采取先由师生对口令,再以同桌两人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同样教学例2后,可以做第2题。第2题重在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而不能判断了对错后就算完事。

关于练习九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及提示。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没有一个数能和0连在一起,进一步巩固0没有倒数。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填的数值,交流一下最后的两个空怎样填,再一次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无数组。

第4题,学生做完后要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填表的。

第5题,是分数乘、除法的对比练习。学生做完后要让学生谈一下感受,以此区别分数乘法和除法的不同点,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思考题中的第1小题,□11÷3=□11,左边的方框内可填0,3,6,9,12……相应的右边的方框里可填0,1,2,3……答案有无数组。第2小题□13÷4=9□,有多个答案:如1/13÷4=9/468,2/13÷4=9/234,3/13÷4=9/156……

教学例3,可以先呈现小轿车穿过隧道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式列出算式:900÷3/4。此时教师要通过提问题“整数除以分数,怎样算呢”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900÷3/4的结果是多少。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必要时给出一些关键性的导语,如“能不能把除数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去解决?”当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想法,并算出结果时,教师要及时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科书仅仅列出了3种算法,学生汇报时,可能还有其他的想法,只要合理都是允许的。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能过分追求算法多样化。另外,如果班级的基础较差,思路不通畅,没有出现教科书上所列的几种算法,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引导,给出教科书上的第3种算法。可以提出问题:“3/4分行900m,那么1/4分行多少米?”“怎样列式?”教师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本例中的数量关系,以保证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算理,真正让学生经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即:整数除以分数,就是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并让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去做“试一试”中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

例4是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可以从例3的教学直接过渡到例4,让学生把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分数除以分数上来。因此,对于例4,教师仍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为下面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做好铺垫。

例3、例4完成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进行计算?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再发表意见。最后,师生共同形成法则: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例5是分数连除、乘除混合的纯计算题目。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个算式去考虑,先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把除法转化为乘法,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也可以放手把例题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分步计算的情况,即:8/9÷2/3÷4/7=8\4/9\3×3\1/2\1÷4/7=4/3÷4/7=4/3×7/4=7/3。这时把这两种计算的方法交给学生讨论,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比较好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运用优化了的方法做教科书上的“试一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50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可配合例3的教学。其中第1题学生算完后,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给出一些提示语,“第一行算式中的除数有什么特点?”“第二行算式中的除数有什么特点?”“把所得的商与被除数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于第2题中的48÷49/51,可以直接应用第1题所发现的规律去判断。第3题配合例4的教学。让学生先算,然后再交流。重点放在乘、除法的比较上,体会从除法到乘法的转化,以此加深理解和熟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练习十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判断结果,并说出为什么。让全体学生都知道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从而受到思维缜密性的训练。

第11题,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比较两个算式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13题是有关打折的问题。“一律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10出售,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把原价平均分成10份,168元是其中的8份,由此可得算式:168÷8×10=210(元)。

思考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探索,不能一刀切。可让学生观察已知的等式,因为5/5=1,这样原来的等式就变为a÷1/2=b÷4/3=c,再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得出,a×2=c,b×3/4=c,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推想,因为第1个等式表示a的2倍等于c,可知c>a,第2个等式表示b的34等于c,可知b>c,把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