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内容分析

本小节涉及的分数乘法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它是分数问题中最基本的类型。学好本小节知识,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和两个练习。

例1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例2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例3是打折的问题。

例1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科书利用单元主题图中的部分内容呈现问题,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情境图的回忆,激发兴趣。本例中的问题是:已经行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84km的23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以列出算式84×23。教科书通过对话框,突出说明,行了全程的23,就是把全程84km看作单位“1”,这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几是多少”问题的关键。

例2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由于题中增加了一个条件,并且增加了一个数量,不仅要进行两步计算,而且要进行两次判断谁作单位 “1”。这类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第9页课堂活动安排了3个题目。第1题是强化找单位“1”的题目,第2题是和例1配合的习题。本题的训练量有一定的弹性,因为通过对话框“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提示,学生可以提出许多数学问题,从而使本题的练习量增大,但大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第3题比较灵活,如果学生提出“爬行类有多少种”,这是和例1同类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哺乳类有多少种”,这是和例2同类的问题。

练习二中,编排了10道题和1道思考题。除第4题是对分数加减乘的运算进行练习外,其余各题都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运用分数乘法的解题策略。练习题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有意改变题目中条件的叙述方式,防止学生仅仅依靠一些“关键词”或按固定模式来判断谁作单位“1”。其中第8题是单位“1”和分率一对多的题目(即一个单位“1”与多个分率对应)。第10题,是多个单位“1”的量分别对应多个分率的一一对应的问题,第9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它们都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其中第10题还涉及地理、生理知识。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不但可以熟练巩固本学科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综合应用和各科知识综合发展。

例3呈现的是农具销售门市卖农具的活动情境,要求回答买3种农具所带钱够不够的问题。

从情境图中看出,要解决问题,除了要从小男孩的对话中获取条件和问题外,还要从价目牌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有完整的数学抽象。这种呈现方式既增加了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打折”在本套教科书中第1次出现,需要教师讲解,“几折就是十分之几”。教科书上呈现的解决方法是先算3种农具的总价,再算总价的610是多少(即应付的钱);“还可以怎样解决”引起学生去寻找另外的解决方法,如可以把每种农具分别打6折,也就是先求出每种农具价钱的610,再求共付多少钱。题中对话“打六折后的价钱比原价的一半多一些”,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估算的意识。

第12页课堂活动安排了2个题目。第1题是已知定价和售价,求打几折。目的是让学生从另一方面理解打折的意义。第2题是一道开放题,如果学生提出“第一天卖出多少千克”,这是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第二天卖出多少千克”,这是两步计算的分数连乘问题。安排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能认真分析、找准单位“1”的量,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三共安排了8道题和1道思考题,除了第3题外,其他的都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其中第2,4,5题是单位“1”和分率一对多的题目,第7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6,8题是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问题。

思考题的前提条件是:两堆同样重的稻谷都必须大于34吨,否则此题无意义。编排此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用分数表示的量和用分数表示的率有所不同。如果此题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去发现临界值1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本题给出了对话框,提示“第堆稻谷正好1吨重……”,从而使难度降了下来。让学生根据对话框里的提示去思考,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