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导入小议

看书或者听讲故事,如果有一个好的导语,将会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一气看下去或听下去。一个好的导语就象是一块磁铁,一贴兴奋剂。数学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如果能在课的开始,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当作“刺激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经常使用的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开门见山

这种形式是上课时最常用的一种。它的好处是简单明了,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本节课要讲的内容,真乃一语破的。例如:“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温旧导新

这种形式也是上课时最常用的一种。它的好处是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谓温旧而知新,为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先让学生笔算两道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式题,后让学生说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学们对乘数是二位数的笔算乘法掌握得很好。那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三、直观引入

这种形式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教师自制教学图、教具等导入新课,其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节时,先出示课本例题放大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上画了一个小朋友在摆什么?同学们数一数,盒子里有几个皮球?盒子外面呢?”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讲图意,后继续提问:“图上这个小朋友拿了一个皮球要干什么呢?”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再一环扣一环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分”“凑”这一深刻的表象,弄懂了算理,接着脱离实物,教学9加几的式题就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阐明意义

有些数学知识,在整章教材或几个小节中,是基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课的开始就阐明其意义及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内容意义重大,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教师板本课题后,让学生翻书看接下去要学习的“约分”“通分”,对学生强调指出:“今天要讲的知识和接下来要学习的这些内容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这节课学得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几节课的学习,因此同学们要集中精神认真学习”。

五、设计惊诧

惊诧是触发激情的情境之一,使学生产生“竟有此事”之感,从而诱发其探索知识的热情。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红今年七岁,而她的哥哥小明到现在才过了三个生日,谁知道小明今年几岁?”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很惊异、新奇,小红七岁了,她哥哥怎么才过了三个生日呢?学生惊诧之余,感到不可思议,很想能捅破这个“奇迷”。在这样的气氛中新课开始了,学生个个全神贯注,最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设置悬念

悬念往往能强化学生探究的心理。在学生急需知道的骨节眼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引起他们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教师就挑战性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无误。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吸引住了,这里究竟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

七、故事引入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用与数学有关的且有趣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可利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画面引出课题: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抱着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1/6,最少也要1/5。”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1/6给猪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已的脑袋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呢?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解疑的兴趣。

总之,课始有法,不拘一格。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