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整体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长方体、正方体、分数加减法、方程、折线统计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并在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科书分析

期末整理与复习,就其性质而言是期末结束前安排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全学期所学内容进行重新学习的活动,但是这个活动不仅是一个通过反复强化来巩固所学知识的活动,同时它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活动,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教科书是用分块的方式进行复习的,把全册的内容按知识的联系方式分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方程、统计这样4个板块来进行复习,每个板块都用习题或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整理。这样编排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这样板块式的整理可以更好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书上首先呈现的是学生讨论图,采用这种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要注意的问题。用这种讨论方式整体呈现所学知识,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然后再分块复习,有利于学生从中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教科书通过在直线上下分别填分数和小数的方式,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理解,同时在互化的过程中有的分数要进行约分,因此学生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的方法。这道题的复习要应用到分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能带动分数的复习。分数加减法是让学生做一做分数加减法的题,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再通过第3题的探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在分数加减法中要应用到分数的通分和约分,因此在计算的复习中也有分数概念的强化巩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所学知识,还能感受到这些知识的联系,能有效地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主要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观察,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通过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水箱,让学生进一步区分表面积、体积(容积)这两个概念,并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方程的复习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第6题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包括用数字表示数量关系和解释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表达的意思,通过引导学生这两方面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第7题要求学生解方程并说一说自己的解法。第8题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要注意的是话费单上的国内话费就是指长途电话的费用,学生要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同时要用“市话费+长话费=72这个等量关系解题。教科书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长话费的问题,还要求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用方程解答,学生还可以提出“国内话费是多少元”等简单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统计的复习选用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用这种方式给教师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在统计的学习中以单式折线统计图为主要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又强化了折线统计图基础知识的复习。教科书选取了旅游景点人数统计这个题材,使学生更能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旅游人数变化较大,因而影响折线的波动,更能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教科书要求学生分析折线波动的原因,从中体会折线统计图传递信息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统计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任务落到实处。

练习二十四安排了17道习题。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按照复习的前后顺序编排的,但是也有交叉。其中第1~3题是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练习;第4~6题练习分数的加减法;第7~9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第10~15题练习方程和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第16~17题练习统计。这些习题基本上囊括了本册教科书的学习内容,和前面的练习比,这个练习内容的综合性更大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学习内容的联系与综合。习题也注意了练习内容的变化和选材的质量,比如同样是统计,第16题是单式的折线统计图,第17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在选材方面,第16题选择了一个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作为统计素材,学生可以在统计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学校在校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第17题选择了一个南方城市和一个北方城市做降水量的统计,通过统计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南方水丰而北方缺水。这些素材不但有其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建议用6课时完成。

2.在指导学生回忆全册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做大的分类,然后在大类里进一步细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忆和交流在屏幕上出示各部分知识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概括成如下知识结构(结构图仅供指导学生复习用,不要求学生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

3.在分数的复习中,可以把知识结构图中的相关内容截取下来,然后再组织学生按照这个结构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另外在复习中不要平均使用力度,应该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比如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两个主要的内容,复习时要抓住这两个主要内容来带动其他内容的复习。

4.在复习分数加减法时,既要复习计算方法,还要关注分数加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同时在应用中提高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分数加减法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算对,还要注意学生是怎样算的,按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口算,尤其是分数加减法的分子、分母的数都不是很大,比较容易通分的情况下,更要鼓励学生口算。能简算的题目要求学生简算,并能说出自己简算的理由。这样强调口算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通过对这些物体的进一步观察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复习第9题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做这个长方体的粉笔盒至少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表面积还是体积,让学生清晰地辨别这两个概念以后,再考虑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6. 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复习没有直接呈现在教科书上,但是在复习解方程时要在解方程之前引导学生复习方程的概念,特别是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要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更熟练地解方程。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等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这是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7.在统计的复习中,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复习时要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能直观的反映数量变化情况,能利用这个优势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各种类型的统计图。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为什么要选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这些数据”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考,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由于教科书用选用的折线统计图的素材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要强调学生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理解,特别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8.练习二十四第1题包括了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正确填空,还要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填”,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2题不但要求学生正确地进行排列,还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排,用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理解。第3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名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单位间的进率,重点是在化的过程中是怎样用到这些分数的?原来没学分数之前,你们怎样表示这些结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5题要强调怎样简便这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简算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简算方法。第6题要强调题中的几个分数和要求的分数的单位“1都是相同的,都是以“这块地”作为单位“1,在单位“1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加减,是学生在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第7题和第9题要强化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比较,要从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它们的计算方法和所带的单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水平。第9题还是一道实践题,练习时除了测量教师的粉笔盒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文具盒、书本的长、宽、高,通过这样一些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0题和第11题可以合起来练习,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它和后面的方程的学习有什么联系;然后在第12~15题的复习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以及怎样确定等量关系来解方程,要通过这几道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在统计的练习中,除了书上的练习题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一些统计素材出一些练习题目,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