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家献计炸德军

二战后期,盟军为开辟第二战场作准备,想利用轰炸,尽可能多地摧毁德军的工业设施及军事目标,同时减少自已空中力量的损失。但由于美国本土与德国远隔重洋,空军只能部署在英国、北非等少数地域,而需要打击的德军目标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同时,德军又组织了强大的防空体系。美空军长途奔袭,或者劳而无功,或者损兵折戟。为此,盟军组织了包括统计学家在内的参谋智囊团,寻求对策。最后,智囊团针对上述两个目标,运用统计方法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及实战资料作出综合分析,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

一是釜底抽薪,集中力量轰炸德国防卫薄弱但有巨大潜在作用的基础工业。统计学家运用投入产出原理,研究德国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高度相关的情况下,每个工业部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部门,如果破坏其中关键的一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足以瘫痪其整个军事工业。因此盟军对滚珠、轴承等十几个防空力量较弱但很关键的工厂、仓库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这样一来幸存的兵工厂因缺少滚珠轴承而无法制造新的飞机坦克,东部战线开动的车辆又因缺少补给而变成一堆废铁。一度以机械化闪电战自诩的德军像被斩断了双脚,有时不得不靠征用骡马来完成部队的集结,常常贻误战机。

二是实施“钟摆轰炸”,减少己方飞机损失。智囊团中的统计学家根据被德军击伤击落飞机的统计资料发现,在实施轰炸前和轰炸时被击中的比例低于返航途中的损失。德军往往采取一种守株待兔的策略,在受到轰炸后,立刻调动战斗机在盟军的返航路线上控制有利位置,严阵以待。盟军轰炸机因此损失不少。统计学家因此提出了一个“钟摆轰炸计划”。盟军飞机从英国机场起飞,完成轰炸后并不向西返回英国基地,而是继续向东飞至当时的盟友苏联境内,在苏军飞行基地休整一段时间,补充燃料弹药后再进行反向轰炸,尔后返回英国,就好像钟摆从一端摆向另一端,然后摆回来,周而复始,这样常造成德军防空系统判断失误,无法作出有利的回击。通过历时一年多的“钟摆轰炸”,盟军飞机穿梭于东西方各个机场,向德国投下了近10万吨炸药,给德军造成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