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书分析
本节教科书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基本设想是:例1呈现等量和等式的意义,建立等量和等式的概念。例2探索等式的性质。课堂活动主要是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象化练习,加深认识。练习的3个小题,主要提示教师从多个方面设计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1,通过云岭小学五年级学生排演云南佤族著名舞蹈《木鼓舞》的场景,对演员总人数与其中男、女演员人数之间的关系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特殊关系和普遍意义。
利用“男演员的人数还可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进行思考,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因为他们明确地看到男演员就是40名,为什么还要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呢?”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想到,表示一个量可以用数也可以用一个式子,为等量的意义和等式的构成做好铺垫。
最后让学生理解:
4055-15………………数字表示法
男演员人数男演员数………………等量
男演员人数总人数-女演员人数……等量
紧接着让学生把相等的量和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40=55-15……………等式
男演员人数=总人数-女演员人数…………等式
教科书利用学生获得的经验完成“试一试”,进一步体会等量与等式。
接着,结合新旧认识,教科书引导学生比照“40=55-15”,“a+b=c”,“S=a2”,为等式下定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在例题的最后,教科书放开思路,让学生利用“队形变换——分组”为契机,使学生对“每组人数”、“组数”与“总人数”以及“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等进行全面的表述,找寻合理的等量关系,构建正确的等式,进一步体会等量和等式的意义。
例2,属于实验探究型课,目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教科书从四个片段逐步呈现等式的特性。
(1)用两个番茄和一个萝卜使天平平衡的形象,引导学生将等量用“2a”和“b”先构建一个等式“2a=b”,为下一步探索等式的性质作一个基础性铺垫。
(2)在上一个平衡天平的基础上,出现了放100 g辣椒使天平倾斜的图像,打破了旧的等量平衡。另有1个辣椒,是放下去就平衡?还是因为拿走它才不平衡了呢?同时用“下面怎么放,两边才会保持平衡呢?”引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形成新的平衡。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有两种形成新等量、保持天平平衡的办法。两边都放上100 g或两边都拿走100 g,都会使天平重新平衡。
接着用字母式子“2a+100=b+100”和“2a+100-100=b+100-100”表示实验的过程,在此活动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表述获得的经验: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克数,天平仍然平衡。
“试一试”,作一个初步的巩固和深化理解。
(3)借助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讨论天平两边(等量)成倍变化的情况。按照放上的思路:右边是原来的2倍,左边也该是原来的2倍,天平才会平衡,得出:2a×2=b×2。按照拿走的思路:左边拿走一半,右边也该拿走一半,天平才会平衡,得出:4a÷2=2b÷2;仿照前面的实验总结出:天平两边的克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仍然平衡。
“试一试”,也是学生独立尝试和反思实验成果的机会。
(4)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把两个现象包含的量抽象成数和等式,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本课得到的数学知识——等式的性质。
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个人写和分组说两种基本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等量的变化特点和等式的性质。
第1个活动是看卡片说等量,写等式。用两个小孩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同一卡片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某一个量作等量,构建出几个等式。
第2个活动是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因“1盒牛奶与2袋味精同样重”,要使等量重新构建即“如何使它平衡?”,会有多种思路。通过这些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等量和等式的意义。
练习十八的7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训练学生认识和体会等量和等式的意义。第1题,利用双鹤小学学生捐书的情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寻找、体会等量和等量关系。第2题,是从形式上判定等式的数学表达式。其判断标准就是:用等号联接的,表示两个数或式子相等。第3题,看图直观寻找等量关系并写等式。有的明显,有的隐蔽,需要学生能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第7题,是对本节知识的综合运算,对于“西气东输”的一些背景知识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布置学生到网络上查询,让学生对祖国的重大建设事项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是否对题中的关系进行提示。
2 教学建议
1.本小节建议用3课时完成。第1课时,教学例1和相应练习。第2课时,教学例2和相应的练习。第3课时,深化练习并完成课堂活动。
2.例1的教学,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接着由教师或者学生讲述同学们排演云南佤族著名舞蹈《木鼓舞》的情境,如果有视频录像效果会更好。让学生感受学校的丰富的文娱生活和少数民族的优美的文化情趣,并通过数量关系的探究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例1正文的教学,必须突出直观的图形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三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依次引导学生说明“总人数”、“男演员人数”、“女演员人数”。在思考“男演员的人数还可以怎样表示”时,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如“乘一次船2元,乘n次船付多少钱”的表示方法,使其能够接受男演员人数可以用“40”和“55-15”两种形式表示。
4.在例1里建构等式时,先要将“40——男演员人数”和“(55-15)——男演员人数”并排写,让全体学生能够体会到同一个量的两种表示形式,这在数学上叫做同量或等量。只有学生明白了这个意思后,才能把左右的等量用等号联结起来。在以下的“试一试”和“分组关系”的教学中,也要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教与学。
5.例2的教学,不能放弃实验而靠嘴说。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分好实验组,选好组长和记录员,并提前介绍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如果科学课使用过就只是熟悉一下并提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一些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实验的托盘天平,可以自制简易天平。即使用绳子吊木棍做平衡实验,也比空说强。当然实在困难的可以将农民的担子借来,让学生挑着,选一些适合的材料,放进拿出,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6.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在分析交流各种现象与数学表达的时候,要求学生言之有据,这个据就是实验记录的数字材料,放下多少,拿出多少,变化情况,一个都不能少。
7.在系统小结实验现象、总结等式的性质时,要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从大家的交流中,梳理出基本接近数学语言的表达,概括出等量变化情况和等式的性质。
8.在例1和例2中,凡是要求“议一议”、“试一试”以及“说一说”等互动交流式学习,必须认真组织,做好指导。不能图省事而代之以作业或评讲。 凡是要求学生“写等式”“填括号”而进行书面练习的,一定要人人练到位,不能说说而已。
9.课堂活动的组织,要认真安排,落实到位。活动进行前,要交代清楚要求,特别是一张卡片要写出3个等式学生是不一定会完成的,必须做出要求。否则他们写一个就完成作业了,达不到真正的训练目的。两个活动的内容都不少,信息传递很密,教师要加强指导,互动不只是一种形式,交流思想才是它的初衷。因此,必须组织完成合作交流。
10.练习十八第1题,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题中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依据捐书活动的真实情境写出符合情理的等式。第2题,重点引导学生辨别已经写成的式子,靠已经形成的等式的意义进行判断,可以安排在例1的后面进行练习。第3题,采用直观信息构建等式。100×2=200,2×3=3×2,5a=3b,2x×2=4x。第4,5题,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填数或符号,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自己的思考方法。第7题,在素材充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