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一年“吃掉”多少森林》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以节约和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测算一年能够“吃掉”多少森林的项目,让学生反思节约的意义和环保的价值。在综合应用长、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基础上,复习和应用整、小数知识,使得整个活动从调查数据、处理信息到反思结论等过程始终贯穿着基础知识的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过程的展现。

1.本活动是一个推演式思维训练活动。活动的展现继续采用程序式设计,首先测量具体的筷子的体积;然后要求学生汇报从网络、书报及其他途径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第三进行讨论分析,得出13亿人如果每年用一双松木筷子,大约要耗费掉多少森林;最后,要求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反思,获得对环保和节约的深层次认识。

2.本活动安排了5个环节。

环节1:材料与问题

教科书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出示话题。话题背景是,我们中国人进餐,习惯上使用的简单而且方便的筷子,是西方国家没有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公共进餐场所,出现了一次性筷子,目的是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染。但是,一次性筷子主要由上等松木制作而成,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大家都使用它,木材供应便成为大家忧虑的问题。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森林,从国外进口木材。我们怎么办呢?课题提出: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1年用1双一次筷子(即假定一年上一次馆子),算一算,可能“吃掉”多少公顷的森林?

环节2:测量与计算

在这个沉重的话题面前,学生的体会是不多的。因此,教科书上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活动——测量13亿双筷子的体积。13亿双显然是不可能直接测算的。因此,教科书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我先测算10双的体积。”这个比较好测量,也便于推算。“我先测量1双的体积。”这个计算总数简单,但测量的准确度上要稍欠缺一些。为了不固定方法,也为了互相启发,教科书还安排了“把你的测量方法写在下面,与同学交流还有哪些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加以激发,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环节3:调查与收集

本环节重点是让学生把收集与调查到的关于筷子生产材料、松木种植与生长、土地与森林等与本话题相关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汇报,让学生真正感受树木、森林与筷子、人类的关系,同时得到需要进一步推算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阅读和实践,教科书提示了收集的处所,如网络、图书室等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参观访问,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了照顾一些查询条件不具备的班级,教科书对数据作了部分提示:“每棵松木平均每年生长0.004 m3”,“每公顷土地可种植松木1000棵”,“平均一棵松木可以用来做筷子的木料0.08 m3”。

环节4:整理与分析

本环节重点提示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通过计算13亿双筷子与树木森林的相关数据,理解数据选择与整理方法。本活动中每个学生选择的方法和思路都会有差异,因此非常需要交流,确定清晰的计算思路。教科书也作了提示:“1棵松木成材大约需要多少年呢?”“1年大约吃掉多少棵松木?”“这些松木大约占地多少公顷?”这些数据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即使思路不对也不影响活动。但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的东西绝不是数据所能够涵盖的。

环节5:启发与反思

本环节就是要学生把活动的体验和体会通过书面语言和对话形式进行交流,把数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推到高潮。教科书提供了交流的话题和图片,目的是引导交流的方向。特别是关于环保和节约的主题是学生交流的中心议题。

2教学建议

   1.由于本活动涉及的数据复杂,计算量大,活动面广,因此,活动应该分成3个部分。一是课前活动,学生根据活动需要收集数据材料。范围可以宽泛一些,涉及森林、松木、环保、节约以及一次性卫生筷等方面的资料都可以收集。二是课堂中的活动,教师要非常注意组织与引导,在程序与规范上多做思考,安排好每个细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将学生获得的启示和反思等形成文字资料,在数学园地等阵地上展示出来,使其增加教育和感染效果。

2.课前收集活动应该提前35天布置,详细告诉学生收集的内容、方法和处所。有些资料不一定能直接得到,但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松木种植的地方很少,但可以根据当地的其他树木种植情况,了解树木与土地的关系。另外,可以访问长辈,了解多种树木生长的周期和木材使用价值。

3.课堂活动要突出主题,学生经过调查会有很多的感受。他们会很配合地完成教师的计算任务。因此,教师的课堂设计要环环紧扣,分组活动与全班交流交替进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要求学生先估算,找到大体数据趋势,再具体算出基本数据。这本身就是推算,因此学生的计算重在呈现数据趋势,精确度不要求太高。      

4.关于活动中交流,重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和感受。因此,分组活动既要有每个环节的操作内容,也要有思路、方案和感受的要求。学生的数据记录和活动记录就是体现他们的心路历程,要引起重视,避免只是说说而已。

5.为了使学生把活动的启示和反思延续到课外,体会到数学对人类的真正意义,教师要把学生的交流心得安排适当的处所展示出来。小学生非常重视成果的认可程度,通过展示会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