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因数》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有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五。两个例题的作用是,第122页例1是教学倍数、因数的概念和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第123页例2是教学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第122页例1通过问题:“36人进行队列操练,每排人数一样多,有哪些排列形式?”引出式子4×9=36,再利用乘法关系中因数的概念进行倍数概念以及因数、倍数关系的教学。直接利用乘法关系进行倍数、因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在给出4×9=36的同时,通过小孩对话还给出了相应的另一表达式:36÷4=9,这是从整除的角度予以理解。注意,4×9=36,36÷4=9 也蕴藏了求倍数、因数的方法。“填一填”是让学生根据队列排法填出满足式子36=()×()的所有正整数,这就是求出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试一试”是让学生区分“倍”与“倍数”这两个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第123页例2利用例1所学的倍数概念判断6,30,55哪些数是6的倍数。

通过小孩的对话框揭示了找倍数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即用乘法或除法。这是将例1教学的概念在方法上的应用。“试一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发现7的所有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的规律,即7×1,7×2,7×3,7×4,7×5……第124页课堂活动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让学生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的数找出两个具有倍数、因数关系的数,熟悉倍数、因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活动2让学生能运用倍数、因数的抽象概念判断两个数是否具有倍数、因数关系。活动3是一个卡片游戏,在0~4这5张数字卡片中用一张或两张卡片组成一个数使它是2的倍数,既是倍数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又为学习2的倍数做铺垫。第124页练习二十五安排了6道习题。第1~2题都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倍数、因数的概念说出两个数的倍数、因数关系;第3题是为第4题做铺垫,第6题是让学生用倍和倍数的知识进行简单推理。

2.教学建议

1.本小节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第122页例1时,先出示情境图并提问,说出至少一种排列形式并列出算式。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排列形式,这时将学生所列算式按照规律板书在黑板一边,以备以后教学“填一填”时用;再将其中一个算式如4×9=36写出来,启发学生说出4和9与36的关系。教科书还给出另一算式36÷4=9,即36能被4整除,它与4×9=36是等价的,都表示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是两个相关概念,反映的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方面。教学“填一填”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根据队列排法很容易填出,将36写成两个数的积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之一,也可用商的方法。注意1和36是36的因数。教学“试一试”要让学生区分“倍”与“倍数”概念。

3.教学第123页例2时,可让学生分组学习完成,先让学生判断6,30,55哪些数是6的倍数,并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注意强调6是6的倍数。教学“试一试”时可让学生用找6的倍数的方法,写出7的倍数,并发现规律,“试一试”强调了7是7的倍数中最小的。

4.课堂活动要充分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活动1、活动2可在例1教学后进行;活动3在例2教学后进行。活动3可让一学生抽取卡片,另一学生判定是否是2的倍数,再让学生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5.练习二十五第1题可让同桌两位同学进行比赛,一个出算式另一个说出倍数、因数,然后交换。第3(1)题写出积是18的所有乘法算式,要注意让学生按照顺序有规律地书写以免遗漏。第6题,可以“我”为基础进行推理:“我”去年8岁→“爸爸”是8×4=32岁→“奶奶”是32×2=64岁。2,3,5的倍数特征(第126~132页)1教学内容分析2,3,5的倍数特征是在学习了倍数和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小节有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六。

1.2的倍数特征第126页例1是教学奇数、偶数概念和2的倍数特征。教科书通过让学生找出所有2的倍数,给出了偶数的定义,同时对应的给出了奇数的定义。以前学生学习过双数、单数,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将自然数分为偶数和奇数两类并不困难。由于让学生观察2的倍数特征不应该太困难,教科书分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找2的倍数,并列举出2,4,6,8,10……让学生进行第1次观察,第二,通过“试一试”在给出的一些数中找2的倍数进行第2次观察。最后再以“议一议”的形式归纳出2的倍数特征。第127页课堂活动第1题,既巩固了2的倍数特征,又为学习3的倍数特征和公倍数打下基础。通过涂色活动来找规律,把数学探索与游戏活动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130页练习二十六第1题是对倍数、因数概念和找因数的方法的巩固。第2题是将奇数、偶数概念用于判断数的奇偶性,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和分类思想。第131页第7题是奇偶数的运算性质。第8题体现了西部风情,是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的倍数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在编排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如习题由单一的熟悉巩固知识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生动有趣,如课堂活动多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习题编写注意体现趣味性;(3)适度扩展,如在习题中对数的奇偶性进行了补充。

2.5的倍数特征由于5的倍数与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加之学生学习时很容易联想到2的倍数特征。所以第126页例2在编排时通过2个对话框直接对发现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进行了提示,便于学生很快地归纳出5的倍数特征。第127页课堂活动2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快速、准确找出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同时给学生提供发现2和5的公倍数的机会,为学习公倍数奠定基础。第13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是有2个限制条件求5的倍数问题,目的是一方面巩固奇、偶数的概念,另一方面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3的倍数特征学生在观察3的倍数时自然而然地会受到2的倍数特征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去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特征,会发现其个位数字无规律可循,学生的探索就会无果而终。本教科书编写改变了以往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后直接告之3的倍数特征的做法,而是设计了数学实验,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探索出3的倍数特征。3的倍数特征是本单元的难点,为了较好地突破难点,第128例3设计了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索的线索是: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去探索3的倍数特征,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索的方法与乐趣;接着让学生“想一想”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是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概括,抽象出3的倍数的数学特征;最后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对探索出来的结论进行验证。经验证后教科书才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即实验并记录数据→观察实验数据→猜想→验证→结论。这个过程是符合数学发现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

第130页课堂活动是通过一个卡片游戏让学生熟悉3的倍数特征,不仅要学生组成一个3的倍数,而且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选取卡片。第131页练习二第4题是根据2,3,5的倍数特征填空;第5题注意应包括10和30这两个数,此题为求公倍数做了铺垫;第6题是利用3的倍数特征填空,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缜密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