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鹏小学 蔡玉妹
【摘要】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要点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变革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勇于创造。本文在这三个方面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教育;自主;探究;创造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有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于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改革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学习、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创新是关键,在下面的篇幅就这三方面稍作分析。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可让人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意向。例如,在学习十几减九时,设计老师与学生进行比赛,老师每次都能很快地说出结果,而学生却不能做到。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究竟有什么诀窍,怎么能这么快速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算11–9=2、12–9=3、13–9=4、…… 进行观察比较。此时,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差刚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道理非常简单。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学生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2)创设矛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一系列的矛盾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中,引发学生的最佳思维。例如,在教学比较平面的大小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当观察不能明显地得出结果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但如果重叠的方法也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学生想出了数格子的方法,可是当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时,还是不能比较,又该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系列“冲突”后,学生终于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格子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这时,教师引出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点水到渠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原因。
(3)创设操作情境 低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既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又迎合了儿童好奇 、好动 、娱乐的心理需求。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有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才可能发现问题。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各种形状、大小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还有量角器,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操作,得出结果。有的学生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结果是180°,老师问:“只量一个三角形,就能确定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学生自己也觉得理由不够充分,于是又分别量了几个,由于测量的误差,结果有的是180°,有的是接近180°,而不能完全肯定就是180°。怎么办呢?于是,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部分学生开始另辟途径,有的学生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根据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还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也是180°。利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通过操作终于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学生在这一操作中,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了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探究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实验求知的精学精神。
二、变革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
怎样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关键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且,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然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探究?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以下四步进行。
(1) 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拿了一叠本子进教室,说,“今天我先给每位同学发2本新本子,然后每个小组算一下,你们一小组一共发到几本?怎样列式?”第一位学生回答:“我们小组5人,一共10本。列式为2+2+2+2+2。”另一小组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6人,一共12本。列式为2+2+2+2+2+2。”我又说:“如果要算一下全班48位同学一共发到几本,怎样列式?”学生忙回答:“哇!要列48个2相加,这样列式好长啊,并且算起来好麻烦啊。”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说:“老师有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管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需列一个简单的算式就行了,你们想学吗?”一时间,学生兴趣盎然,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就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就肯定会迅速提高。
(2) 解导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名或六名学生。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点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4) 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么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三、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创新 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并且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并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多组织讨论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乐学、爱学。比如,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学校有24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9张,做小旗用去10张,还剩多少张?”要求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①24-9=15(朵),15-10=5(朵);②24-9-10=5(朵);③9+10=19(朵),24-19=5(朵);④24-9+10=25(朵);⑤24-(9+10)=5(朵)。 这几种解法中哪些正确呢?老师并不评价,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判断。小学生好强,好胜,都有较强的表现欲,都想表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了说服对方,各抒己见。尤其是判断第四种解法的正误时,学生之间出现了分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与第五种解法的对比中发现,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这道题,应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与题意不符了,因此这一解法不对,第五种解法才是正确的。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更深了。同时,也发现①与②,③与⑤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通过这次讨论争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两种解法。教学中采用这种形式,同学之间能够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仔细倾听、清晰表达、自我判断,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培养了互相竞争、团结、协调、合作的精神。
(2)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让学生大胆创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多向思维、异向思维,大胆创新。比如,应用题“商店有9筐苹果,每筐5千克,卖了4筐,还剩多少千克?”有的学生从问题出发,要求“还剩多少千克”,就是从苹果的总千克数中去掉卖了的千克数,所以列出算式:①5×9=45(千克),②5×4=20(千克),③45-20=25(千克)。学生讨论判断正确答案后,老师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启发学生观察已知条件,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有的学生发现利用已知条件“有9筐苹果,卖了4筐”,可以求出卖后剩下苹果的筐数,再利用“每筐5千克”就可以求出剩下的苹果千克数了,所以列的算式是:①9-4=5(筐),②5×5=25(千克)。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使学生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思考多种解题途径,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3)不断激励,获得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促动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要先肯定他们积极思维的精神,指出错误所在,同时鼓励学生不怕错误和失败,要敢于发现、创造,引导他们最终取得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乐于创新。例如,在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说:“今天,我们比赛,看看谁能最快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听到比赛,学习的热情登时高涨。有的学生用了“拼补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正好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图1)。这时,老师将他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并且大加赞赏,他的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高兴万分,学习劲头更足了。老师又鼓励其他同学:“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像某某同学一样聪明,还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个个蹩足了劲,开动脑筋,用“割补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图2)。有的学生的思维在平行四边形的框框中打转,又为了寻求新的方法,想得越来越复杂,思维有些混乱了。这时老师提示:“刚才两种方法,都是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试试看,把它变成其他我们学过的图形行吗?”学生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的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用切割的方法,将一个梯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图3)。有的学生用的方法复杂些,将梯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最后也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图4)。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一个个喜形于色,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图1) (图2) (图3) (图4)
参考资料:
张崇善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
钱菊芳:《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载《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5期。
邵厅芳:《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载《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1、2期。
蒋惠菊:《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载《小学数学教师》2002第10期。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第三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