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 刘德武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
一、 关于教学模式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是我们近两年来一直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认为,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此看来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你说它有,它就有;你说它没有,它仍然有,重要的是如何去认识、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克服它的消极影响,以此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得到更加生动、健康的发展。
二、关于模式创新的研究
2001年10月份,北京市宣武区召开了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会上,一共有26位数学教师和相应的26位教学干部代表他们的学校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课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独特的创意,展示了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学生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数学组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现整理出如下十二项能较好地体现先进教学观念的教学模式,供老师们进一步研讨。
1、从单纯的知识积累模式到注重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研究模式 很长一个时期,人们片面地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看作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把知识比喻成“水”,把学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积累模式。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学科特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认知——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和学习数学的趣味感;初步体验到数学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等探索过程。
(2) 思维——数学思维是一个由数学思维材料、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维观念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材料是思维的基础,方法是思维的手段,方式是思维的形态,观念是思维的导向。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思维,绝不是仅仅指的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思维、合情推理等。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曾讲过:“逻辑只用于证明,直觉却用于发明。”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去掉了“逻辑”二字,就是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要重视逻辑思维,同时还要逐步发展其他形式的思维。
(3) 能力——主要包括一般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和学习策略。这些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量化的层次,指能够学习多少的能力;第二,工具的层次,指各项有效技能的和谐组合能力;第三,潜质的层次,指通过相对深层次的学习过程,理解和解释学生身边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4)情感——数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互相关联的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自信心和意志力。第三,态度和习惯。第四,人与人的情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不断加深与他人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尊重,以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品格和社会化品格。
(5)德育——主要指积极而恰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
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但并不是平均主义的,也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是一个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整体。
2、从被动接受模式到主动探究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那么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数学?我们认为,主要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更应该让他们“做数学”。 “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
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涵着这样两个部分,即探究思维部分与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部分的教学是显性的,是可以通过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既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因此,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独立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
(6)创造性原则;
(7)激励性原则。
3、从线性传递模式到交往互动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居先,学生视听在后”的线性传递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方向的信息传递为基本途径,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当然,通过“反馈”的方式,师生之间也有一些双向交流,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授。
这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评优活动中,单纯的线性传递模式基本上看不到了,涌现出更多的是积极、活泼的交往互动模式。交往互动模式是一种构建在“班级授课制”大背景之上的,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热情,从而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交往互动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1)合理分组、注重合作;
(2)师生平等、融洽感情;
(3)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4)提倡竞争、深化参与;
(5)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4、从“无情无境”教学模式到重视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统统置于不顾,这种无情无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因此现在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研究。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那么,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呢?我们试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
(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
(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5、从静态封闭模式到动态开放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积极构建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如果把学生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一定要越来越落后的。实行动态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开放性数学教育,重视教会学生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着眼于可持续性的后继发展性学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开放——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思维、有感情、有活力、有个性、有差异的完整的人,要尊重学生,真正体现教学民主。
(2)学内容的开放——这里指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和学生练习内容的开放两层意思。
① 学习内容的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完全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今天的课堂教学,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一步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② 练习内容的开放:以往条件明确和结果唯一的封闭型习题占主宰地位,可以适时、适度地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缺少或较为隐蔽,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自练、互练,不断弱化习题的“应试”味道,提升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
(3)教学结构的开放——教学是有结构的,也是有规律和程序的,但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结构进行“扬弃”,进行改革,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6、从偏重单纯学数学模式到注重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7、从“君子动口不动手”模式到注重实践活动的模式 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听数学”、“说数学”和“做数学”。最早我们特别重视“听”。《小学生守则》里明确规定:上课专心听讲,家长也时常叮嘱自己的孩子到学校要听话。听,就成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途径,这就是“听数学”阶段;后来大家认识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又开始重视“说”,不仅要听,而且还要会说,这就是“说数学”阶段;“说数学”也便成了一种模式,即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模式。 现在,除了这些以外,更重要的要学会“做数学”。即强调重视实践活动的数学教学。
应该认为,数学始自于广泛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离开实践活动,纸上谈兵地学数学,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提倡对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这种模式强调小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指导学生去做,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实践活动模式的基本方法是:
(1)有目的地观察、操作;
(2)观察或操作中思考、交流;
(3)接受教师提示,将思维进行整理;
(4)记录过程或结论;
(5)陈述观点或进行争论。
另外,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也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正在成为大家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在深入研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上好数学活动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8、从简单模仿模式到尝试创新模式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告戒他的弟子们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其实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模仿,永远的模仿。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着创新。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巧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我们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3)立足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创新;
(4)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5)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9、从机械运作模式到情感投入模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失去或不承认情感主线,就是一种机械运作的教学模式,就好象工人面对无生命的机器运作一样。
而学生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了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起到始动、定向和调节的作用。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负面情感体验(如焦虑、厌倦等)会导致一种对思考活动的抑制和阻碍,同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乐趣感、成功感等)会象催化剂一样提高思考的速度和质量。情感,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产物,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10、从“白加黑”模式到多媒体的协作整合模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有三个重要的标志: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传统的“白加黑”模式,即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信息传递模式已经受到很大冲击。各种教学媒体的协作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目前,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配合教学内容,结合儿童年龄特点,自己设计、编制各类课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能活动,能互动的优越功能,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应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种各类教学媒体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还有人说:“最好的媒体是人”其实很有道理。教学中,不片面强调和追求某一种媒体,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作整合作用,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1、从单一学科的“蚕茧式”模式到多学科互补的“蛛网式”模式
蚕也吐丝,蜘蛛也吐丝。蚕吐丝以自己为中心,结果把自己包裹了起来,封闭了起来,正所谓“作茧自缚”。蜘蛛吐丝时在一个平面上找好几个点,依次将它们连接起来,织成了漂亮的网,自己行动自如,还能捕捉小虫,这就是网式结构。同是一根丝,茧式结构与网式结构相比,它们的功能和效果真有天壤之别。
多年来,小学各学科真有点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天下之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十几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趋势,就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界限。这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扩展。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是不可取的。相反,数学可以从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那里汲取有价值的营养。所以说,从数学教学出发,与其他学科建立互补的“蛛网式”教学模式,对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12、从评价的裁决模式到评价的激励模式
以前,人们(当然也包括小学生)总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且还是正误的裁决者。学生的好坏优劣,全在教师一句话。这也是“一言堂”。仅由教师一人面对众多学生的裁决式评价模式显然也该改一改了。
评价有导向性,评价有激励性、评价有开放性、评价还有发展性。教师仍然具有评价的权利,但教师应该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同时应该评价学习的过程;应该评价知识,也同时应该评价思维、能力、情感和发展。
除教师可以评价学生以外,学生也应该学习着自评和互评,评价要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其实,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就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扫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以上所谈十二种教学模式,是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及模式创新评优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应该说并不全面,界定也不够准确,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但我们还是把它整理了出来,供老师们进一步研讨。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优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新模式,学习和实践新模式,可以加快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
三、关于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1、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
今天,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绝不是为了评出几节优秀课,也不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权宜之计,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纯实践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很多,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使二者彼此结合起来,并由理论层面逐步向实践层面过渡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思考的深一些。同时,对于模式创新的研究,我们一贯倡导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以促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2、扬长避短,发挥各成功模式的整体作用
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优点,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看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也都必然有着它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什么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个方面而无意中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好模式要用好,才能发挥出好模式的好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教学模式也是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和绝对领先的教学模式,只有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各成功模式的整体作用。
3、青年教师在模式创新的研究中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青年教师是21世纪教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青年教师的肩上,背负着中国教育的希望。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严,标准一定要高。青年教师在接受现代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不要忽视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越是基本的,就越是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的,但它往往恰恰是最重要的。钻研教材的基本功、设计教案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功以及了解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基本功,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青年教师们既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那我们就有了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宏伟规划必然会在21世纪结出 累累的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