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联系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近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茶叶罐、牙膏盒、火柴盒、魔方、药瓶、笔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学定教——学习自己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恪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因此,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并没有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再度加工,将知识组织成一个序列,然后引导学生分层感知,理解掌握,而是先让学生交流对长方体、正方体已有那些了解,再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本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改变以往那种明的或暗的牵着学生走的学习方式,做到目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吸着学生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学生探究,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让学生充分经历这种多途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求异创新的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