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熊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4、例5以及练习二中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估算方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星期天乘船去看望王奶奶,可他们出发时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队员来到河边,河边的小船上写着“准载800kg”和中队长说“平均每名队员重39.9kg”。提问“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

教师:要回答“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

学生:主要是看19名队员的体重之和是否超过小船的载重量。

教师:用什么方法判断最快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19=758.1(kg),758.1kg<800kg,所以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40×19=760(kg),760kg<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19≈20,20×40=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教师:三个小组的结论都相同,但是哪种方法判断最快?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出19名同学的体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没有必要,只需要估计这些队员的体重是否小于800kg就可以了。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下面同学们来到集市,准备给王奶奶买肉,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千克肉9.8元。

学生2:队员们要买的肉重1.9kg。

学生3:队员们带了20元钱。

学生4: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教师:解决“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这个问题,需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出这块肉究竟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不需要。

教师:怎样很快就能知道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可以通过估算。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板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学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

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组是把9.8元看做10元,10×1.9=19(元),19元<20元,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2:我们组是把1.9kg看做2kg,9.8×2=19.6(元),19.6元<20元,我们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1.9kg看做2kg,把9.8元看做10元,10×2=20(元),但我们仍然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4:……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虽然大家的估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估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是把不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后再估算。

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

教师: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问题是买4.2kg肉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教学例5

教师:爱心中队中小明的妈妈在野生动物园工作,小明从妈妈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课件出示:例5的情景图)

教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梅花鹿身高多少米?

学生2: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教师:怎样求长颈鹿高多少米?

学生:0.7×2×3.5。

教师:0.7×2的结果是谁的高度?为什么要再乘3.5?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计算小数连乘时,一般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师:同学们能计算3.1×4×2.5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12.4×2.5=31

学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3.1×(4×2.5)=3.1×10=31

教师:哪一种算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整数连乘中的乘法结合律,在小数连乘中同样适用。

三、反馈练习,拓展应用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1)练习二第7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否合理)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0题)要求学生学会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量解决问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简评: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从估计“20元钱够不够”的现实情景中体验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8元看做10元,也可以把1.9kg看做2kg,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如把1.9看做2来思考,估算出的结果19就比较接近准确值,但是估算起来要复杂些;而把1.9看做2,把9.8看做10来估算,很快就可以估算出结果是20,但这个结果的精确度就要差一些,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