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的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
5.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二)教科书分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少,因此没有分成几个小节来呈现,而是以例题来划分教学内容,具体是:例1、例2分别为小数的加减法,例3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例4、例5为应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等内容。即共安排了5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结合计算教学,还编写了数学文化“计算工具的演变”。本单元教科书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的正迁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如第108页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科书不再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由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类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中。再如,第112页例4、例5,也是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2.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小数的加减法在实际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加强了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教科书内容,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充分考虑了题材的现实意义和情境性。如第106页例1计算某月水费和天然气费,例2计算比较两个村出售小麦的质量。第10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比较重庆市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第113页课堂活动第2题修复污损的小票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情境。
3.重视将多种计算方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适当加强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在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小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其次,重视了估算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的应用。如第106页例1,例2中,都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同时,在课堂活动及习题中也安排了相应练习。如第107页课堂活动第3题,第109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再次,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和计算。如第109页第4题就要求学生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三)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内容建议用5课时完成。
1.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索上。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比较、猜想、验证等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等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重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和拓展。由于小数与整数在计数方式、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等方面都有许多相近或相同的地方,所以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对小数加减法也完全适用;加之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一方面沟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联系;另一方面,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进行拓展,鼓励学生以此类推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数的运算经前人的不断总结,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法。是将前人总结的现成运算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还是引导学生对运算方法进行自主探索,这是两种不同教育思想的体现。《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少机械的训练。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如在教学例1、例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教学例4、例5利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律和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等,都应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3)注意发挥口算、估算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的作用。教学时,应注意口算、估算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利用估算、口算,先估算出结果,再与实际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工具也经历了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数学的历史与现实,教科书在第115页安排了“计算工具的演变”这一数学文化,结合计算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