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2页例4,第113页课堂活动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
3.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并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西瓜”(图片)。问:你们知道它是从哪来的?学生说自己的看法。(买来的,种出来的,……)
教师:西瓜是用什么东西种出来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种子)
教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种子展销会”。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情境图(教科书第112页图)。
[点评:引入“种子展销会”的环节特别是教师的问题显得有些牵强,其实学生对许多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如果教师能多加考虑,也许对丰富学生的知识还会有一定益处。]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口答。教师板书:买西瓜种子用去5.5元,高粱种子用去2.76元,玉米种子用去14.5元。
教师:这两位叔叔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学生说出情境中的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
5.5+2.76+14.5。
教师: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有目的地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算法:算法一:
5.5+2.76+14.5
算法二:
5.5+2.76+14.5=8.26+14.5=(5.5+14.5)+2.76=22.76(元)=20+2.76=22.76(元)请板书演示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这两种算法正确吗?为什么?你更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表各自的看法。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二的算理,回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性质。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结果一样,只是运算顺序改变了。算法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能得到整数的两个数先加,这样就使计算变得简便了。这就说明,整数的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教师:你们知道在计算小数连加时怎样使计算简便吗?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引导学生小结:先观察加数,把能凑成整数或整十数的小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相加,这样就能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点评: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并通过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组织自评、互评。这样学生会在评价中感受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如果将“整数的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这个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3.巩固练习,感受“简便”
(1)出示教科书第113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小票”。
教师:把你从这张“小票”中获得的信息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能一起来修复污损的部分吗?学生观察“小票”,交流信息,讨论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写算式,运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你们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简便计算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指生板书,集体订正。
4.怎样使连加的计算更加简便,要运用到哪些运算律呢全课小结:引导学生集体小结。
[点评:该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是成功的,让学生对同一式题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用加减运算律进行计算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小数的加减法中进行简算,主要目的是将其凑成“整十、整百或整数”后再进行加减。这个设计的开头部分应该说是失败的,其实可以直接从一个可以进行简算的整数加法变式成小数加法,可能会更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