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科书分析

学生在第1学段已经能辨认平行四边形了,所以教科书一开始便明示“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以引起对平行四边形地回忆。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例1通过“拉一拉”的操作,看到了由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并由木框抽象成图形,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木框或图形的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发现它的两组对边是分别平行的,由此得出这种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例2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边的长短、角的大小进行度量,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量的认识,学生在独立对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进行度量,独立思考边与边的长度关系、角与角的大小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对边分别相等,对角分别相等,同一底上的两角和是180°等等。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揭示这些特征。通过折纸的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明白高和底边是相互垂直的线段,4条边都可以作为底。本节课堂活动和练习,是让学生经历观察与操作进一步去认识平行四边形。课堂活动第1题摆出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中就可能出现几种摆法,由此引出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当然,这里也不宜挖掘得太深。第2题是从众多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教师应从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上引导。练习二十的4个练习题都是围绕认识平行四边形而设计。第1题辨别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第2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求边长;第3题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第4题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纸板,实际操作剪一剪。答案是可以沿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的中点剪。

2教学建议

1.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1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首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呈现出平行四边形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中辨认出平行四边形,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引起例1的学习。

2.教学例1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拉一拉长方形木框的过程中去体会木框的变化,去发现两根长木条之间的位置关系,两根短木条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每一位学生将木框拉到一定位置定格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问学生:老师画这个四边形能代表你手中的这个四边形吗?这一让学生将木框与黑板上图形相比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用三角尺和直尺去检验黑板上的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在充分的操作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这种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两组对边平行)。教学例2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可以设问: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长短怎样呢?它的4个内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独自去对边、角进行度量,再进行比较,把各自的发现进行整理,在每位学生都进行了操作并有所发现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性的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如两组对边分别相等,4个内角和等于360°等等。例2的另一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首先按书上所介绍的示例去折,判断展开后的折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应该说学生这时是会判断的,因为前面已有折三角形的高作基础了,如果有学生这样折,也应让学生展开后去判断折痕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再组织学生讨论:高与底之间的关系。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的教学建议,主要应该让学生自主操作解决问题,教师只针对个别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总结。如课堂活动第1题,当学生中出现了几种摆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它们是否都可以叫做平行四边形?如果没有学生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则可以主动出示自己所摆的图形,让学生分析。练习二十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把4条边分成两组:(长边+短边)×2或长边×2+短边×2,根据这个关系来找出每边的长。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准备1个直角三角形纸板,先试着折一折,再从中剪下1个小直角三角形(注意剪法不只一种)。,但有的剪法导致拼不出平行四边形),提示在剪之前可以先试着去折一折。如果学生最后拼成、,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