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科书分析

在本单元主题图中,呈现了多种物体上的三角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勾起对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的回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外,也为“认识三角形”提供课程资源。“认识三角形”一节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4部分内容。共由5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从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并对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例1是呈现带有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并通过观察总结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如3条边、3个内角、3个顶点,由此归纳出“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紧接着教科书给出一个四边形框架和一个三角形框架,引导学生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在拉的过程中比较并感受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而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练习十第4题是与此内容相匹配的,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在不少地方用到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例2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底以及底边上的高,这里仅通过折与画的操作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知道底与高是一组相互垂直的线段。第53页课堂活动及第54页练习十主要是以操作为主,在操作中再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课堂活动第1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课堂活动第2题在钉子板上围规定的三角形,为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准备。活动中第3题及练习十第2题是为了巩固对三角形高的认识,要求能指出底与高,或判断底边上的高是否画对,没有作高的要求。练习十第3题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做准备的。第5题属于动手操作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例3、例4是在操作中去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摆(围)三角形,让学生用规定根数的小棒摆三角形,3根小棒摆成,5根小棒摆成,而4根小棒则摆不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为什么4根小棒摆不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是量三角形各边的长,并进行有指向的计算,即像前面所说的,让学生将任意两边相加的和与第三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去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例5是在操作中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与180°的关系。强调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当然不是每位学生都要用到每一种方式),如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3个内角的大小,再加起来;或者将三角形的3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观察或量出这个角有多少度。以不同方式来证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都是180°。第56页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的所有操作及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巩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如课堂活动中第1题,练习十一第123题,这3道题在要求上是渐进提高的,其中课堂活动中第1题和练习十一第3题带有渗透组合、假设等数学方法。选哪3根,首先完成43的组合,即4组结果,假设这4组数据就分别是4个三角形的3条边,再来看是否符合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从而判断选哪3根小木棍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两个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二是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及其应用。如课堂活动中第2题和练习十一第4~8题以及思考题。课堂活动第2题的答案很开放,只要另两个角的和是100°即可。解决这些习题时还可以用到估算,如练习十一中第5题,小猴拿的三角形的一部分中2个角就有一个直角,那么第3个角一定是锐角,同时已知的两个角都比较大,那么第3个角比较小。思考题是让学生在观察、计算中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方法,感知三角形内角和以及相关数学方法的价值,为以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做些孕伏。需要注意的是,不宜在此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