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点评:数学新课程在第二学段对“高”的知识要求有所降低,通过折、在方格纸上画、用三角尺去画等多种操作手段去认识高,并观察底与高的关系,没有识记高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点评: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不是像传统那样把几何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图形特征的识记上。当然,在教学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地多给学生一些认识的媒体素材,在尽量多的表象中去抽取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