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规划自身的教学行为,突出“亲和度”、“自由度”、“参与度”、“激活度”、“延展度”,努力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和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的头脑能异想天开,人格大放异彩,表情生动起来。
一、亲和度。教学中的亲和度,是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亲和度取决于亲和力,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人格、责任感、事业心。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亲近学生,增强亲和力。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热心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注重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温和、肯切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如教学中,学生即使对某问题答错了,但教师常会把亲切地鼓励送给学生。“××同学虽然你答错,但你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多勇敢啊!”“××同学尽管答错了,但你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马上改正,值得大家学习。”“××同学脑筋动得真快,可惜答错了,老师相信你再细心点就能答对了。”如果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课,见书不见人,无视学生的存在,效果就不会好。教师的亲和度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要发自肺腑地爱学生,去真正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亲密朋友,合作伙伴,把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责任,以微笑面对每个学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自由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听课。自由度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要建立一种尊师爱生、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不要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畏惧的、很受约束的环境下学习。我国古代孔子提倡的“和乐”教育,就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愉快教育,只有给学生自由,才有和乐。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如下的争论:
生甲: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这个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的这个三角形上面……
师:挺有道理。
生乙: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们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走过去)我想跟你握一下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想一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
由于教师不是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是出于对学生自主性的保护,出色地运用了平衡艺术,并用智慧性语言评价,真诚地呼唤起了课堂上更多的声音。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对生1的观点展开了讨论。
生丙: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为剪下来以后,只是面积相等,但图形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生丁:因为那个(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讨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讨论“改装”以后的其它图形的特征。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师:(回头问生1)你怎么看?
生甲:如果说,就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话,不能裁剪的话,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认同,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
生甲:不用谢。
……
由于教师以和乐的心境教育学生,营造课堂的自由度,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愉快的心情学习,充分允许学生发表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讲错也不批评、指责,而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不仅实现了各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即时构建,而且学生在自由地变化着、生长着。
三、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要由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从始讲到终,要改变长期来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例如“十几减9”一课的教学,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示例题:12-9。教师引导小朋友利用学具各自进行边操作边思考,寻找计算12-9的差是多少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所以12-9=3。
生2:把12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个,另一部分摆2个。先从10个小圆片里拿走9个,剩下的1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3个。所以12-9=3。
生3:把12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个,一部分摆2个,先拿走2个,再从10个里面拿走7个,剩下3个,所以12-9=3。
生4:把12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9个,一部分摆3个,把9个拿走,剩下就是3个,所以12-9=3。
生5:先用12减10,得2,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还它,所以12-9=3。
生6:因为3+9=12,所以12-9=3。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如:“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点自己的疑问?”“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圆片分成10和2呢?”“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与××同学是一样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由于教师采用了上述方式,适时的介入和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几乎人人举手发言,争着参与交流,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学生不仅在交流中了解了算法的多样化,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化,培养了优化意识。同时,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等习惯和能力也随之孕育而生。
四、激活度。现代教育倡导,应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要激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内在能动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是在于激活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口,以问题教育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把课堂由一人讲变成为大家讲,把以讲台为教师舞台变成为课堂为舞台,把教师为演员变成为师生都是演员,切实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后,教师创设如下因疑激思的问题情境:有2根小棒,用布遮住一端,上面一根露出全长,然后提出问题:哪根小棒长?由于学生已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所以很快地作出判断:上面一根长。教师揭开谜底,下面一根长。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产生急于知道探寻判断错误的原因。情境、问题合理交融一体,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很快地进入探索的境界。又如《10的加减法》一课中,让学生抛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自由组合交流(包括与老师组合)]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五、延展度。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中的材料论证所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启迪学生。
比和除法、分数有着一定的联系,你们认为,在比中会有怎样的规律呢?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教师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探究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引人入胜的教学,既传授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又如,解答“敬老院有14位爷爷,平均年龄73岁,还有11位奶奶,平均77岁,求他们的平均年龄。”时,有学生错误解答为(73+77)÷(14+11)=6(岁)教师风趣地问:这是敬老院,还是幼儿园啊?幽默风趣的语言的运用,提醒学生改正了错误。再如,学生学习了“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后,认为3的倍数也一定是9的倍数。这时,教师提了这些问题:“爸爸一定是男人,男人一定是爸爸吗?班干部一定是班里认真学生,班里认真的学生一定能当班干部吗?……”象这类正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的逻辑,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没有重复概念的判断,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启迪学生,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