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3课时教学。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讨论、归纳乘除法的关系及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前,先进行单元主题图的教学。主题图的教学可以借助教学挂图,呈现教科书主题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声形合一动态地呈现生活情境,展示教科书内容,但重点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学例1时,可以结合主题图呈现的数学信息,选择其中观灯的情节,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呈现出4×12=48(个),48÷12=4(个),48÷4=12(棵),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乘除法意义的已有认识,理解这3个算式中的数4,12,48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什么量,这3个相关乘除法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本例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体会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观察、比较、发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3.教学例2时学生已在例1中初步感知了乘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认识乘法或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创设出了例2的现实情境之后,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3个条件:“每个足球65元,15个足球975元”,让学生从中选择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当写出65×15=975(元)或15×65=975(元),975÷15=65(元),975÷65=15(个)这3个算式后,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如可以提问:“认真比较这3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比较都有所发现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将学生的讨论、探索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能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对乘除法中的几种关系有更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重点应帮助学生完成归纳概括的过程,由具体的数量65元、15个、975元,到抽象的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由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到抽象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由具体情境中的同一数量在乘除法算式中的角色不同,引发归纳概括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学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讨论,发现其关系。
4.关于“0不能作除数”的教学,教师只需通过实际例子,说明这个规定是合理的即可。如0÷5=0,因为一个数只有和0相乘,结果才是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5÷0这类题找不到商,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可能是5这样的非零数,因此5÷0这类题不可能得到商。
5.教学例3时,要使学生初步知道整除的含义,能说出谁能被谁整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观察算式及计算结果的特征,再组织学生交流。教学时可以结合6÷2=3,0÷9=0,250÷50=5……这些算式,让学生初步知道整除的含义,引导学生说一说谁能被谁整除。注意这里对整除只是一种描述性的叙述,并不是定义,主要让学生会判断是否整除就行了。如在6÷2=3中,是6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6,而不是6能整除2或2能被6整除。教学第14页上的“说一说”,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按题目要求独立判断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说一说48÷6,25÷4,280÷70,240÷12算式中的第1个数能否被第2个数整除的理由,加深学生对整除的印象。
6.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对解题依据进行表述,也就是说既要引导学生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应用,又要在运用中加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推理能力,教学本题中的
(1)题45×()=90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猫脚印下的数,即()内的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什么数?这个题实质上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问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和结果,同时要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整数可能被多个整数整除。
7.关于练习三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3个算式说一说乘除法的这几种关系。第2,3,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一定要让学生互相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填表(填空)的。第5题,如图,题中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较多,学生可以有多种解法,只要合乎情理的都可以。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达到一题多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本题有一组数量“26 kg,26 kg,26 kg”,即是一组直接体现加法、乘法意义,间接体现加减法或乘除法关系的数量,还有一组数量“26 kg,每千克卖4元”,即是直接体现乘法意义,间接体现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一组数量。教学时,老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挖掘教科书,用好教科书。第4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如204×52,可以用重复计算的方法进行,也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还可以根据这里学习的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用乘得的积除以204(或用乘得的积除以52),看商是否与52(或204)相等。第9,11,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着重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8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如果学生完成有困难,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指导)后,要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解题顺序,再计算。第13题是要综合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的题目。每个小题都需要连续运用两个关系式才能求得解。本题对学生不做统一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做。解题时,可这样引导学生(这里以第1小题480÷(6×□)=20为例):本题等号左边有哪些运算?如果□中有数,应先算什么?由此让学生理解:这道题实际上是告诉我们480除以一个数(6×□)的商等于20,从而启发学生想到把(6×□)=24,看成是一个待求的数。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数=被除数÷商,于是可以用480除以20求出(6×□)。再把□看成未知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于是用24除以6,这时可以求得□是多少了。通过这样层层剥离、步步逼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是很有益处的。本题的解法如下:第1小题:480÷(6×□)=20
6×□=480÷2(除数=被除数÷商)
6×□=24
□=24÷6(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第2小题:26×(□÷8)=208
□÷8=208÷26(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8=8
□=8×8(被除数=商×除数)
□=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