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1页例2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一、 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两货车上午8时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km,乙车每时行40km,下午13时两车途中相遇。你知道AB两地相距多远?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如果我们把本题中两车看成两个工程队,把它的行驶速度看成工程队的工作效率,那么两车行驶的时间相当于工程队的什么?(工作时间)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工程队修复的公路。即可以把本题改为下面的问题。看看你会解吗?课件出示改后的问题:甲、乙两队725从这段路的AB两端同时开工,到730(含730)修通这段路,这段路有多少米?

1)教师:请认真看大屏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一说(45+40)的和表示什么,乘6的积又表示什么。如果将这条路的长度当成已知条件,两队每天修路的米数和同时开工的时间不变,问81能否修完,又该怎样解答?

二、分析解决问题课件出示P31页例2

1.理解信息

(1)教师: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弄清了要求哪些问题;

学生:我知道了要修的公路全长是510m,还知道了两队是从725开始同时开工,要回答81能否将这段公路修完?

2.分析解决问题

(1)

教师:要求81能否修完,说明与修复的什么有关?(时间)你有什么办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伙伴商量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2)汇报。

学生:我想,要回答81是否修完,我就先算两队修完这条公路需要多少天?再算72581有几天,把这两个时间进行比较就知道了,算式是:510÷(45+40)=6(天)。再用6天<7天说明能在81能完成。

3)教师:除通过比较时间来回答问题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可以通过这7天修的路程与要修的路程来比较,我先求到每天修多少米,再求7天修多少米?(45+40)×7=85×7=515(米)。515 m510 m,所以可以在81完成。

教师:你理解哪种算法?但两种算法都要先算什么?(时间)

4)改问题,再分析解决。(第32页算一算)如果按计划修完这段路,甲队比乙队多修了多少米?你能回答吗?先独立思考,再列出算式。对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作分析。45×7-40×7(45-40)×7你能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吗?

学生1:先求出甲队7天修的米数,再求乙队7天修的米数,用甲队7天修的米数减去乙队7天修的米数就回答了问题。

学生2:我想先求出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多少米,再求出甲队比乙队7天多修多少米,就解决问题了。你理解了这两种解题思路了吗?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5)加深对问题的分析。

教师:解决例2的问题,你是怎样想例2的第2问呢?所以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不止用一种方法,在多种解法中,你应该尽量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用自己理解的、更简便的方法解决)

三、课堂活动

1.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桌交流。第3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独立完成作业第355678题。

四、课堂小结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那些体会?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并且本节课是利用类似于由这类数量关系推出“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人的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但是不管是求所行路程还是求类似于所行时间的问题,虽然事件不同,数量名称不同,但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都是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上节课学生掌握的有关知识,可以直接用于本节课的学习。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展开对新知识的研讨,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转化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能有效地借助原有知识来分析、解答新的问题。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的解释,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复习引入中的第一题转变成第二题,老师特意让学生经历转变的过程,既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活跃思维,又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沟通了两类问题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教学中还注重学生的相互讨论,注重用线段图再造“行走”或修路的情景,为学生的分析提供表象支持,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学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