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要求“余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余刚行走的路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不知道,要先算。所以916-9=16分,16×75=1200m)。

教师: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我们研究的是一个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宫之间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会出现哪些情况?大家分析一下。(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两人相向而行的问题。

[点评:“相遇问题”在过去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间还比较长。由于新课程淡化了应用题的形式,重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所以并没有安排过渡题,而是把这类实际问题作为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素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像这位老师这样设计适当的过渡题,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阻力。]

二、 进行新课(课件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先看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理解信息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两人行走的时间各是多少?(行走时间相同)为什么?(两人900同时出发,916正好相遇)。两人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什么是相向而行?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分析问题由于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当两人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联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要求余刚和苗苗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学生2:要求余刚和苗苗家相距多少米,只要把两人行的路程加起来。

3.独立思考、合作解决解题思路1:先算余刚行驶的路程,再算苗苗行驶的路程,最后把两人行驶的路程加起来:75×16+70×16解题思路2:先算余刚和苗苗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16分行多少米:(75+70)×16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喜欢?学生1:我利用的乘法分配律来想的,更简便。学生2:因为先算两人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16分行多少米,只算两步,更简单。

教师:两人都说到了第二种解法更简便,那么你理解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如果两种方法都理解,那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点评: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通过分析比较,意识到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有了同伴的示范和讲解,使大家明白了像这样的同时出发,相遇后求路程的问题就可以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解决。]

4.变换条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出示第30页议一议,算一算。

1)教师:现在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吗?谁先出发?那么余刚走的路程与原来有变化吗?请再次独立思考,与同桌伙伴交流后,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1:第一次算余刚提前4分行驶的路程,第二次算余刚16分行驶的路程,第三次算苗苗16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把这三次行驶的路程加起来。60×4+60×16+70×16

解题思路2:先求出余刚4分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余刚和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段路程加起来:60×4+(60+70)×16

解题思路3:先算余刚20分走了多少米,再算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人走的路程加起来:60×20+70×16解题思路4:先把两人走的时间都看成20分,算出两人20分共走的路程,再减去多给苗苗算了4分走的路程,就是余刚和苗苗家相距的路程:(60+70)×20-70×4

[点评: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深化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诱发学习的智慧潜能。]

客车的速度是40 km/h,轿车的速度是80 km/h;也就是说两车的速度不同。两车是相向而行,也就告诉了我们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不同的,是“相向而行”。客车先开了2 h后轿车出发一起行驶,就说明两车的出发时间不同。

2.分析问题。

教师:告诉的所有信息都与车的行驶有关,要求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与两车的行驶有联系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因为两车在中途相遇了,所以两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就是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学生2:要求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只需要两车行驶的路程合起来。

3.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教师:你知道怎样求出两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吗?请认真思考。

(1) 独立思考解答。

2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案。

3 全班交流。

教师: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解决的?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一:先算客车行驶的路程,再算小汽车行的路程,最后把两车行驶的路程加起来:40×6+80×4。解题思路二:先算客车2时行的路程,再算4时两车共行驶的路程,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可以是40×2+40×4+80×4;也可以是 40×2+4080)×4

教师:思路一样,解题的算式不同,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学生1: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先算客车先开2时所行的路程,从8时开始,就可以看成是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行驶,到中午12时相遇,这一段路程可以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算。

学生2:我也喜欢第二种方法,两个算式比较,后半部分实际上用到了乘法分配律。

[点评: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通过分析比较,意识到乘法分配率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有了同伴的示范和讲解,使大家明白了像这样的同时出发,相遇后求路程的问题就可以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解决。]

解题思路三:把客车和小汽车都看成行6时, 把总的路程减去客车少行2时的路程:(4080)×6-80×2

解题思路四:因为客车的速度是小汽车的一半,它6时行的路程相当于小汽车3时行的路程:80×(6÷2+80×480×(6÷2+4)教师随学生的讨论、交流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哪一种是你最能理解的?你最喜欢哪一种?请把它的解题思路和同桌相互说说吧!

[点评: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深化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诱发学习的智慧潜能。]

5.加深认识

教师: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明白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在思考解题方法时,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列式解答。

三、 课堂活动独立完成第33页第1题,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 课堂练习第341~4题。

五、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

教师:学习数学知识,就应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思考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如果都像这节课一样,开动脑筋,多角度的去思考,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点评:此案例的设计是在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每人各自行的时间、速度、方向以及两家之间的距离和两人行走路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题策略和具体方法,最后进行讨论分析,反思和比较。没有直接套用现成的公式或题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本质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