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赵冬梅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0页例1、例2,第112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3.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教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希望小学今年11月举办了一次冬运会,猜一猜有哪些项目?学生可能回答:跑步、拔河、跳绳、踢皮球、踢毽……

教师:踢毽是希望小学每年冬运会的一项传统项目,该校四年级的小红、小芳、小东3位同学是踢毽能手,你知道他们今年冬运会上踢毽的成绩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了120个、小方踢的比小红少比小奇多、小红踢的数量最多、小东踢的数量最少……

教师:真不错!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作成统计图吗?怎样制呢?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们学过用直条表示数据,可以画3根直条表示。教师:那120个要画多少格呢?

学生1:1格代表1个,画120格。

学生2:这样太麻烦了吧。

教师:怎么办呢?学生可能想到用1格代表2个、5个、10个、20个等。

教师:请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然后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根据你们的讨论结果绘制统计图。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统计图。

教师:请看大屏幕,我们这根纵轴上的数量(指纵轴)表示踢毽的数量,这根横轴上的姓名(指横轴)表示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那么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学生: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

教师:对了,这里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那要表示120个应画多少格呢?

学生:12格。

教师:表示100个应画多少格?

学生:10格。

教师:表示90个呢?

学生:9格。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这个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以前学的统计图是1格表示1个,今天我们学的统计图是1格表示10个。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是用1格表示1个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仅用1格表示10个,也可以用1格表示20个、100个、1000个等等,这就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点评: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从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例2的统计表。教师:小明家承包了一个苹果园,4年的苹果产量统计如下(请看大屏幕),现在小明要帮他的爸爸制作统计图,想一想,1格表示多少kg合适呢?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用1格表示1000 kg。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明也是这样想的,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把书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教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发现一:小明家的苹果产量逐年增加。发现二:2003年的苹果产量是2000年的2倍。

教师:根据上述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吗?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学生回答略。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继续认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体现了教学设计的螺旋上升。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巩固练习

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抽学生回答。除了要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统计图与前面学习的统计图有哪些不同?形式上起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发现统计形式的多样性,理解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统计图的形式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