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节约一粒米》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综合应用是用操作、计算等方法,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知识去感受13亿有多大,认识到13亿粒米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本综合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既便于操作实施,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科书用6幅连环画呈现活动内容和探索程序,引导探索方法。

教科书上的第1段文字提出有关信息,引出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下一步的具体探索做准备。

第1幅图数一数,该图呈现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索100粒米有多重及10g米有多少粒。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以小(少)估大(多)。学生在动手数一数、称一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基本数据,为下一步的推算做准备。

当然教科书上告知的数是一般情况,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得的数据可能有所差异。

第2幅图主要是借助计算器计算13亿粒米有多重。学生要运用前面探索到的100粒米的质量或10g米的粒数来计算13亿粒米的质量。这里涉及一些单位的换算。

第3幅图是要感受13亿粒米的作用。教科书上通过对话框呈现1人1年吃130kg大米,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感受13亿粒米的价值,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4幅图是计算13亿人1天节约的大米能值多少钱,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粮食的价值,体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大数计算的方法。解决该问题,要用到前面探索出的13亿粒米有多重和本图中告诉的每吨大米卖3000元等条件。

第5幅图反映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经收集有关粮食问题的信息,其目的是拓展学生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该图中已呈现了关于粮食的一些信息,这只是一个导向。从渠道上看,除了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及询问

他人等途经收集信息;从内容上看,除了收集教科书上这些信息外,还可以收集有关粮食的其他信息。

第6幅图说一说,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后进行交流,既是对大数感受的反思,又是情感教育的升华。

2、教学建议

本综合应用的内容建议用1课时完成。

教学本综合运用,可分3个环节安排。

一是创设情境,引起探索兴趣。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吃饭漏饭,有的小朋友剩饭等情境,并提问:这些小朋友的行为好吗?为什么?然后提出: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班1天节约多少粒米?全国1天节约多少粒米,这些米有多重呢?由此让学生在猜想中产生学习兴趣。

二是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3亿粒米的重量,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前,首先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如教师提问:能数13亿粒米来称一称吗?学生自然感到不可能这样做,于是产生寻找其他方法的心理需要。这时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办法,学生可能会说到抓一把米称,抓一把米数等办法,最后再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索。如数100粒米称有多重,称10克米数有多少粒等。学生在探索后,应全班交流探索的情况,如说出他们数的100粒米的重量或10克米的粒数等,尽量使数据准确一些,为后面的探索提供较准确的信息。学生在计算13亿粒米有多重时,涉及单位换算较复杂,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探索13亿粒米的作用时,除了通过计算可供多少人吃1年这一问题外,还可以拓展。如提供世界上一些难民1天得到的粮食的情况,计算这些米可以救助多少难民,也可以算一算13亿粒米的经济价值等。总之,这里可以把探索的空间扩大。

三是在探索交流后,应让学生谈感想,说一说自己1个月浪费了多少粒米,这样做好吗?今后应怎么办?从而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对于收集粮食的信息,可据各地学生的条件而定,不必过高要求,只要让学生能尽量想办法收集到一些关于粮食的信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