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本节教科书与三年级下期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第一个因数由两位数变成三位数,并出现了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不会感到困难。

本节教科书共安排了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全节教科书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四位数(不进位),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五位数(连续进位)、两个因数末尾有0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样的思路进行编排,每一内容都通过情境图与文字结合呈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1教学每一个因数都不为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例题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呈现教学内容,图片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题通过文字呈现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知识。所以,解决本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第(1)题主要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不进位的乘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做基础,这里只是将一个因素由2位扩展到3位,其竖式的书写、乘的步骤和方法都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完全相同,所以学生学习本内容并不会感到困难。教科书在突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通过246……123×2的积,3690……123×30的积来凸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第(2)题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需要连续进位的乘法。与第(1)题相比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在连续进位时容易出错。所以,教科书单独用一个对话框提示学生要注意连续进位的问题。本例题没有全部计算出来,主要突出让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法则)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所以教科书没有单独出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只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总结其计算方法,并发现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相同处,来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例题中涉及的是做工问题,涉及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凸现有关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为学生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学生对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

第79页的课堂活动涉及的计算是因数的各位都不是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其中也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两种情况,它与例题完全对应。学生通过计算练习促进他们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巩固,提高学生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同时,通过对算法开展交流,可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2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这样的问题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遇到过,但主要是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这里安排例题进行学习讨论,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提高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水平。本例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第二种算法的简便,从而掌握简便的算法。列出算式240×30后,教科书引出两种不同的算法,并用对比编排的方式呈现。

学生通过对两个竖式的对比观察,感受到第2种算法比第一种常规计算方法更简便,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第2种算法。

例3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例题将该知识与行程问题结合在一起,不但有利于学生感受多位数乘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本问题主要涉及速度、时间和路程这3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到现在还没有概括出这三者间的关系,所以,这里还是根据乘法的意义去列式解决问题。即每时行驶108km,18时就是18个108km的和,所以用108×18得到水果基地到广州的铁路线长。对于108×18的计算方法,由于前面有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一位数做基础,所以,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应该说并不困难。因此,教科书上只列出算式,没有详细展示计算过程,其意图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其算法。

通过例2、例3的教学,教科书用议一议的方式概括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基本的关系。通过此活动,不但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他们对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更清晰的理解,而且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应用有关知识解决行程问题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课堂活动着重解决34×386两种竖式的列法。像这样的算式,如果按书写顺序,一般会像这样书写,但如果像这样书写更符合人们的计算习惯,在最后求和时,只是两个数相加,而第一种是三个数相加,所以,学生也会感到第二种写法计算起来要简便一些,且不易出错。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个道理,教科书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独立计算后交流算法,既可以明确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也可以感受到第二种写法计算起来简便。

课堂活动第2题主要是对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巩固练习。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也有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通过综合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这类计算方法的整体把握。题中要求在计算的基础上交流算法,会促进学生对计算过程的反思,强化学生对第2种简便算法的掌握。

练习十五安排了14道题。整个练习主要围绕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注重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注意将前面学习的口算、估算一并进行巩固练习。其中第1,2题与例1对应,第3,4,5题与例2对应,第6,7,8题与例3对应,其余为综合性题目。第1题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使两种计算方法互相促进,另一方面,由于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和加减法在操作程序上基本相同,所以这里没有出现例题,而且让学生在练习时直接根据已有操作经验迁移运用。第2题是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做工问题,进一步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价值,同时也促进学生对其算理、算法的理解。第3题与例2对应,主要是对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巩固练习。第4题用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解决行程问题,既是对算法的巩固,也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是用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问题(填表),也是对乘法意义的巩固。第6题与例3对应,主要是对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巩固练习。第7题让学生发现并改正笔算中的错误,这几种错误都是学生在计算时容易犯的,通过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计算上的这些缺点。第8,9题与例3对应,主要是应用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问题。这两道题的现实性很强,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第10~14题是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问题的题材广泛,现实性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题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要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问题。因此,通过本组问题的解决,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第14题,现实性强(四面山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信息量大,通过问题串突出问题的综合和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2、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3课时完成。

教学例1时,首先,应创设情境,结合情境呈现信息(条件),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这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不是教科书上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去强化,重点把提出的教科书上的问题板书出来,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重点让学生探索算法。由于本例题有两个问题,这里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即先让学生探索123×32的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再引导学生探索324×27的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二是组织学生分组探索123×32,324×27的算法,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知识的生长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有关知识。如教师可以提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怎样列式?123×32,324×27又该怎样列式呢?”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在学生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时,要注意连两个问题:一是注意计算步骤的交流,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二是要注意理解算理,即第1步算出的积246表示的是什么?(123×2的积)第2步算出的积3690又表示什么?(123×30的积)三是注意进位的问题,要给学生强调:哪一位相乘满几十,要注意向前一位进几,并且在计算前一位时一定要注意加上进位的数。

在例1教学后,还应通过让学生回忆刚才的计算来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说计算方法时,可以按自己的语言表述,关键要让学生把主要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说到。如怎样写竖式、先用两位数的哪一位去乘哪个数、相乘满几十怎么办等。但在学生说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一定还要让学生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性。即写竖式时都要将两个因数的右边对齐,都要先用第2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1个因数的每一位,再用十位去乘第1个因数的每一位,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概括,首先应给学生扫清一些知识障碍。比如结合例题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工作效率、什么是工作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然后让学生讨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于79页课堂活动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在交流算法时,要注意强调进位的问题。

教学例2时,让学生对情景图进行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列算式240×30。对于240×30的笔算,可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让学生观察240×30,明确这仍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发现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一特征;二是让学生独立计算;三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对全班来说,有的同学会用第1种常规方法算,也有个别思维水平发展好的同学会用第2种简便方法算。这时,教师要把两种方法都并列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两种算法的不同,感受第2种算法更简便。在交流时,重点应让学生理解第2种算法是24个十乘3个十,得到的是72个百(原认知基础是1个十乘1个十得1个100),所以最后要在72后面添2个0。从而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例3时,可以在呈现问题后,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独立分析解决,最后重点引导学生对怎样计算108×18开展交流。在交流时,要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像108×18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用第2个因数去乘三位数时,要注意十位或百位上的数该怎样处理。如108乘18,用8去乘108时,8乘8等于64,向十位进6,8乘0等于0,加上进位的6,在十位写6,但8去乘1时得到8个百,应对着百位写8,这里有的学生可能会把8写在十位上(或加在十位的6上)。特别是用18的1去乘108时,由于1乘8等于8没有进位,而1乘0又等于0,因此,学生在计算1乘1等于1时很容易把这个1对着百位写(应对着千位写)。所以,这里应让学生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强化算法。

对于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式的概括,可以在例2、例3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共同的地方,即两道题中都涉及速度、时间与路程3个数量。然后让学生独立发现他们的关系并交流,最后概括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教学第80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时,教师先出示34×386这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展示,得出34×386可以用两种方式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第二种计算方法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教学第80页课堂活动第2题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学生在交流算法时,重点应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要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几个0,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对这类乘法计算的掌握水平。

教学练习十五第1题时,先要强调用竖式计算,达到巩固笔算方法的目的,再引导学生用计算器验算。但这里对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乘法,其操作方法教师还是应先用一道题做示范。教学第2题时,首先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情境中的信息并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时,一是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二是注意对算法的交流,主要强调进位的问题。教学第7题时,一是应让学生观察发现习题中列举的三种错误及其原因;二是可提取本班学生的实际错误让学生进行分析、改正和交流。教学第8,9题时,也是应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在交流时,既要注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也要交流算法,注意凸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第10~14题的教学可以单独安排一节练习课进行。由于本组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般需要经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所以,本组题目的教学,总体上讲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后再开展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