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学习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些内容在乘法知识体系中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是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表内乘法是学习本内容的直接认知基础,它是对口算乘法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估算和笔算的重要基础。二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以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基础,同时也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迁移和发展。三是口算和估算又是学习笔算的重要基础,在笔算时,既要借助口算的方法来推动笔算的学习,又可以通过估算来大致把握笔算结果是否正确。因此,教科书在编写时,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切实让他们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本节教科书安排了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同时,为了在新课学习前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口算和估算前安排了单元主题图。主题图以果园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唤起他们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想到用乘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系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做好心理准备。
例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它以整百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为基础。换句话说,学生在口算整百数乘整十数时,往往用到整百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等知识。教科书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数学信息,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图文结合,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科书在通过情境引出算式后,用学生对话的形式呈现口算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教科书呈现的两种口算方法,是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想到的口算方法,它与前面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表内乘法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口算方法,这都是可以的。
例2是探索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它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乘法口算为基础,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口算方法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是对整数乘法口算有关算理和算法的概括和提炼。通过本例题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什么先按表内乘法口算,再把积扩大10倍、100倍或100倍的道理,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本例题采用具有一定联系的乘法算式先让学生口算,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口算得出积后,再通过观察,发现因素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即: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素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果一个因素扩大100倍,另一个因素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0倍……
第75页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都是以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内容。让学生在巩固口算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第1题重在对口算方法的巩固;第2题重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例3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例题选用了单元主题图中的题材,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以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为基础,通过本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例题在通过图文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算式647×48后,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估算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编写意图。例题中选用的数据647与48具有特别的代表性,对于48,自然应看成50去估算,但对于647,既可以看成600进行估算,也可以看成650进行估算。因此,本题的估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数据的特点和自己的认知水平灵活选用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完成例3的估算教学后,教科书安排了“议一议:45×510怎样估算?”这一问题,45这个数比较特殊,在估算时既可以看作50,也可看作40。为了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掌握估算的这一技巧,教科书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讨论,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经历对这样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促进估算能力的培养。
第76页的课堂活动安排了2道题。第1题是估算练习,以估书的字数为题材,把数和估结合起来,增强了估算的活动性。同时学生通过本活动,可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再交流估算方法,重点突出让学生对估算方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和掌握。
练习十四安排了10道题。第1~4题是口算练习,其中第1题属于一般的口算练习。第2题分3组,每组的3道口算题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口算练习的同时,也巩固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第3,4题都是让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在加深学生对规律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第5~10题都是针对估算安排的练习。其中第5题主要是巩固估算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怎样把因数看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进行估算。第6~10题主要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本组题目的现实性很强,通过练习,在让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估算的应用价值。
2、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
教学第73页单元主题图时,可以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情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态反映果园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挂图或教科书上的情境图,让他们说一说从果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当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进一步给予引导。如教师提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由于学生已有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经验,所以,他们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乘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会计算哪些乘法,从而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两位数乘法的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做知识、方法上的准备。最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与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来探索这些问题,并板书课题。
教学例1时,先通过情境图创设情境呈现有关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400×30。对于口算方法,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算法,然后再组织学生对他们的算法展开交流,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交流时,学生可能会说到教科书上呈现的口算方法,即先算400×3=1200,再算1200×10=12000,或先算4×3=12,再算12×1000=12000。还可能说到其他一些算法,比如,40×30=1200,400×30=12000等都是可以的。但是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问题,教科书上呈现的两种口算方法及40×30=1200,400×30=12000这样的口算方法应该是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对其他一些过于复杂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就不要刻意把它托出。即使学生说到某些口算方法,如果不是十分常用,教师不要再去鼓励和强化。在学生口算完后,注意呈现答语。
教学例2时,一是要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交流口算结果;二是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时可能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将50×30=1500与5×3=15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将500×30=15000与50×30=1500及5×3=15比较又能发现什么。结合学生的探索交流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把所发现的规律表达出来。三是要让学生能结合例题中的3道算式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还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一般性。即能理解到一个因素扩大10被,另一个因素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一个因素扩大100倍,另一个因素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0倍。四是应让学生能意识到这一规律在口算中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将这一规律直接用于口算。所以,在本例题的教学中,可以与练习十四的第2,3,4题的练习结合,并且应让学生明确是怎样口算的。如计算8×6,80×60,800×600,让学生感受到这3个算式的联系。
教学第75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再交流算法。第2题可以将学生分成2人1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练习。但在练习前教师应给学生说明要求和方法,特别是应让学生明确第1个同学说的算式,要是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才便于口算。
教学例3时,首先,可以用图片并结合教师的语言叙述创设问题情境,随之呈现例题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可能提不出估算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像这样的问题,不容易计算出它的准确数量,只需要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计算。其次,当提出估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后,应重点让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647×48大约等于多少,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议一议时,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45×510怎样估算。重点引导学生讨论45应看成什么数来进行估算,学生把45看作40或50都是可以的,但这里由于510一般看作500,所以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把510看作500,变小了一点,那么把45看作50,估算的结果要比把45看作40准确一些。
教学第76页课堂活动第1题时,一是要选择好书籍。这里用故事书做学具是因为故事书中每行有多少字、每页有多少行便于数,如果没有故事书语文书也可以。二是要学生明确方法,即按题中的步骤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关于练习十四部分习题的教学。
第2题应注意让学生竖着一组一组的完成,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第4题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单价×本数=总价,以及本表中的单价是没有变的,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将表中的任意两组数比较发现他们的关系,再填表。比如,可以将4本与1本比较,本数扩大4倍,总价也应扩大4倍,因此总价是48元(12×4);也可以将4本与2本比较,本数扩大了2倍,因此总价扩大2倍后是48元(24×2)。
第6~8题对数的取舍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关键应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算式。
第9题中的886可以看成890,也可以看成1000。因此,刘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35600cm或40000cm,即356m或400m。
第10题应注意先让学生理解演讲、播音等情境的意思,特别应理解“语速”等词语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分析情境中的有关信息。第(1)题学生直接将情境中的信息与问题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第(2)题应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即先算出250×12的积大约是多少,再与2500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