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会使用计算器也将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因此,教科书在这里第一次安排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提出了“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这一目标;二是学生在此前对整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有较全面的掌握,已形成了基本的计算技能,在这里作安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是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他们对计算器的认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用计算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体安排了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第37~38页主要是认识计算器。目前,常用的计算器有3类:一是算术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简单的四则运算,又称简单计算器。二是科学型计算器,除具有算术计算器的功能外,还可以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统计等方面的运算,又称函数计算器。三是程序计算器,可以编程序,把较复杂的运算步骤贮存起来,进行多次重复

的运算。本套教科书介绍的算术计算器的使用,结合小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它的一些初步知识,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至于另外两种计算器,今后在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进一步得到认知。

教科书第37页上面出现了各种式样的计算器,这些计算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过对这些计算器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计算器种类的多样性和作用的同一性。

教科书中两个儿童的对话,第一个儿童的说话主要引出了计算器的名称,第二个儿童的说话,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因为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可能接触过计算器,了解一点有关计算器的知识,这里让他们说一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步具体全面认识计算器做准备。

教科书在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上有关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时,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先通过第37页下面的计算器图来直观形象地呈现计算器常用的部件及名称,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

在上图中,只呈现了一个计算器的主要部件,这是因为这些部件是小学生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必须用到的,也是各种计算器都有的常用部件,这里没有呈现如乘方、开方等其他部件,主要是为了排除有些暂不认识和使用的部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关于计算器常用部件功能的介绍,教科书是通过第38页上面的文本框用文字直接呈现的,既简洁,又比较活泼,有利于学生对计算器的全面认识。

在学生认识了计算器,初步了解了计算器各常用部件的功能后,教科书安排了例1,让学生初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进一步熟悉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例题中出现的两道加减法(181+63=,181-63=)的数字都比较小,这里突出的是让学生对计算器进行加减法计算操作方法的学习和操作体验。例题中3个小朋友在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交流具体的操作方法,体现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用计算器计算时,输入错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发生的事,也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所以,让学生明确操作错误的解决办法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科书用想一想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的办法。

例2以现实题材为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让学生尝试运用计算器计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题以母女俩在商场购买冰箱和洗衣机为情境,用对话框和标价签呈现信息,体现了问题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选择算买冰箱和洗衣机的总价钱为计算对象,由于数较大,口算有一定困难,自然引发了用计算器计算的认知需要,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这里用表格来呈现运算程序,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按键与显示的关系,了解用计算器计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操作的,从而掌握计算要领。

表格下面的“用计算器算一算”,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操作方法。

例3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它的编排和要求与例2是一致的,只是在操作程序上稍微复杂了一些。例题用图文结合呈现信息,计算今年比去年多收梨多少千克。

从情景中学生可以感觉到由于计算的数据都较大,且又是加减混合,自然会想到用计算器计算,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

例题中用表格展示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同样是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按键与显示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操作方法。

课堂活动安排了3道题。第1题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计算器的认识;第2题让两个同学合作用计算器进行两个数的加减法练习;第3题是用计算器进行3个数加减法的练习。这3道题分别配合3道例题的教学使用,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练习七安排了6道题。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着用计算器计算展开,既有体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方法的练习(如第1题),也有体现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如第3,5题),同时,还有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结合的题目。题的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图表结合,符合儿童认知需要,体现新课程观念。第2题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一方面是对前面学习的多位数加减法估算的巩固,另一方面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去进一步验证估算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通过两种计算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3,4题用计算器计算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内容的现实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实际价值。如第5题计算世界上第一大海——珊瑚海的面积比第二大海——阿拉伯海的面积多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6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主要是让学生能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在感受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计算的灵活性。

2、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

教学第37~38页计算器的认识时,可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使用的计算器,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具体可以这样进行: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计算工具发展史的有关资料,上课时先进行交流,再通过课件具体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从我国古代人民用石子计数开始,到算盘的发明,直至今天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让学生对计算工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渗透数学文化,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数学结合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引出计算器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从而感受到计算器在现代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认识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时,可以先让他们观察计算器,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科书第38页上面的介绍,自主认识计算器上的各按键,了解这些按键的名称及功能,并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时,可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完整介绍按键及其功能。在认识计算器教学时,还可以把第41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器功能键的认识。

第38页例1的教学,可紧接着认识计算器后进行。在认识计算器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识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计算吗?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然后再出示181+63=,181-63=这两道题目。在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按怎样的操作程序计算这两道题,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有总体感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一起有步骤的按键,在每次按键后,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显示的情况,以强化对操作过程的监控。教师对这两道题的引导,重点应放在一道上,另一道题则让学生独立操作。此外,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加减法,所以,在计算后还可以让学生用笔算来进行验算,让学生初步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优势。

例题下面“想一想”的教学,可以创设成情景,教师有意把186+63输成186+53,并提问:老师在这里不小心输错了,怎么办呢?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掌握纠正错误的不同方法。

教学例2时,首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通过挂图与语言的结合来创设情境、呈现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上面的情景图了解冰箱和洗衣机的单价,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买1台洗衣机和1台冰箱一共要多少钱?”也可以提出洗衣机比电冰箱少多少钱?两个问题的提出都应积极评价和采纳,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去过家电商场吗?家电商场有些什么?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然后再放一段录像,重点突出母女俩在买冰箱、洗衣机,并与售货员对话的情景,最后突出妈妈讲的话:“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冰箱一共要多少钱?”并引导列出算式。

列出2680+2500这个算式后,还应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用计算器计算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例如,教师可提出“2680+2500可以怎样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到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比较简便。

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了解输入与显示的关系是本例教学的重点。根据前面提出的2680+2500及2680-2500这两个算式,可以选择一个算式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教学时,教师可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验证,如教师提出:2680+2500应先输入哪个数呢?输入后显示屏上会显示什么?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输入2680,并引导学生观察显示屏上的情况,教师再提出:输入2680后又该输入什么?看一看显示屏上是怎样显示的?这样继续下去,直至算出最后结果,并以全班校对结果的办法来验证各位同学的计算是否正确。如计算有错误,叫同学想一想错的原因,并自行改正。

例3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加减两步运算,本例题的教学,其基本思路与例2大致相同。由于有例2作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无论是根据情境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列出算式,还是用计算器计算7830+6780-13600等,教师都应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教师的引导重点可以放在例2与例3的比较上,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计算器计算加减法在操作方法上的同一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简便。

课堂活动的3道题可以配合前面例题教学进行。第1题可以在学生认识计算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教师先应指导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说某个按键的名称,学生在计算器上找出这一按键,教师指着某一按键,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功能等。第2题配合例2的教学进行,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以教师报数学生计算,也可以学生报数同学计算,以此增强学习的活动性。第3题可以把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结合起来。

教学练习七时,应注意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有的可以让学生直接看书并动笔练习,有的可以设计成游戏活动进行练习,还有的应设计成情景呈现内容,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几道题应引起注意,第2题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应使学生感受用计算器不但可以解决计算问题,还可以检验口算、估算乃至笔算是否正确;第6题应先让学生明确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指的是什么?下面各题应选择哪种方法计算比较合适?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如500+60,如果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也不应否定,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能口算的题用计算器计算,可能反而使计算更复杂,从而培养学生面对需要计算的问题时,具有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