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的加减法》教法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并能进行万以上数的加减法的估算。

2.认识计算器,能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经历加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5.感受多位数加减法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科书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

本单元学习的多位数加减法,是整数加减法运算体系中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加

减法计算的引伸和扩展,又是对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运算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有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万以上数加减法的估算、用计算器计算万以上数的加减法、加减法的关系及加法运算律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加减法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支持。

2.本单元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应用,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性和作用,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位数的加减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本单元教科书在编排时,十分注意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题材的选择尽可能体现现实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及用计算器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价值;另一方面,又注重为学生提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平台,让他们以计算为工具,利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强化对多位数加减法价值的感受。例如,第36页第6题,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内容呈现形式丰富

本单元内容涉及的多位数加减法,既具有抽象性,也具有现实性,教科书在编写时,注意根据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表格和文字等形式,把教学内容融于现实情境中和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直观形象地呈现教科书内容。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科书画面,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教科书产生亲近感,又有利于凸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第34页例1(如上页图),该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让学生感到多位数加减法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又如第39页例2,用表格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展示用计算器计算加减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再如第46页例1(如上图),该题用儿童喜欢的卡通画,并以童话情境呈现信息,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索问题的心理需要。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

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本单元学习的多位数加减法,它是在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以前学习的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以及加减法的含义等知识,都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中较好地利用这些知识和学习经验,能有效地推动多位数加减法的

学习。因此,本单元教科书在编排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以及加法运算律的知识。例如,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教科书引导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示探索260000+320000的口算过程(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它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位数改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作基础去探索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4)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质应是一个自我探索发现、自主建构的过程。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针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教科书在编写时,不仅注重学生对口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等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加减法关系、加减法运算律的理解,而且更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运用,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运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对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教科书通过情境图呈现信息,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再让学生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自主探索发现加法交换律,最后进行抽象概括。教科书的这一线索,其实质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体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理念。

(5)重视对数学知识的整理

本单元涉及的内容较多,加之它又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安排整数加减法的内容,所以本单元安排了整理与复习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合作交流,使他们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加深对加减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掌握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提示

本单元的教学,应适当注意突出内容的现实性,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多位数加减法的实用价值。同时,应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过程,自主建构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1.抓知识的联系,促学习的迁移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属于典型的后继型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是万以内加减法的扩展,在算理和算法上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因此,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时,教师应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以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为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同化新知识,把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与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有机结合,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扩展和完善。

2.加强实际操作,培养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计算器作为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一方面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应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计算器的操作和练习,感受到计算器在解决复杂计算中的作用和乐趣。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理解,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加减法的关系时,首先应用好感性材料,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对加减法意义、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及加减法互逆关系的理解。其次应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自主建构知识,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最后,应注意为学生正确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搭建平台。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发现,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同时,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运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和求加减法中的未知数等练习,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4.引发认知冲突,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加法运算律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上呈现的小动物不同口算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加法运算律的学习中去。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去自主探索发现加法运算律,并积极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和计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