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科书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时,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性质。全节教科书安排了5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对运算定律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为了让学生产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需要,让学生能主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科书首先通过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主题图来创设情境。从图中呈现的8道题中,学生如果计算这些题,一般都会一道一道的计算,直至把8道题算完。但情境中呈现小猪算得快,使小猴、小兔等动物感到惊奇,也自然让学生感到纳闷,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迫切想知道小猪为什么算得这样快的心理需要。紧接着教科书提出:议一议,小猪为什么算得这样快?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好奇引向主动探索,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根据12+25与25+12的结果相等,500+300与300+500的结果相等等信息,会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已实现了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现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教科书还呈现了用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即a+b=b+a。

例2主要是学习加法结合律,教科书也是通过情境图来呈现信息,再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来体现加法结合律。

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发现加法运算的特点,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结合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为运用加法结合律灵活解决问题作孕伏。

教科书在例2教学后,安排了“填一填”这一练习,通过对153+315+85和135+(315+85)的计算,学生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实质,有助于进一步的抽象概括。

最后,教科书提出“从上面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对加法结合律实质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用字母表示数来呈现加法结合律,实现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47页的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主要是巩固加法交换律,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练习九安排了6道题,既有对加法运算律的巩固和应用,也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练习。第6题用计算器进行有趣的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结果都是198,能让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4题是解决问题的题目,由于表中数据有一些特点,学生在计算时,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计算简便,通过本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初

步感受到加法运算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第5题填表可以按顺序加,但应用加法运算律更简便。

例3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题以给残疾儿童捐款为题材(如下图),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科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各自的解决办法中,不但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感受到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增加学生自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的意识。教科书对113+96+87的计算过程没有呈现出来,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4学习减法的性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教科书没有像加法运算律那样把减法的性质抽象出来,用字母表示,而且结合买衣服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200-108-42可以先算108与42的和,再用200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从而获得对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的体验。在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了减法性质后,教科书呈现175-38-62与3600-1800-1200这两道题进行练习,帮助他们获得对减法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运用减法性质的水平。

第51页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主要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配合例3的教学使用。第2题巩固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可在例4教学后使用。

例5根据计算数据的特点,对一些数进行拆分,把一些数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教科书以收电费时阿姨付100元找回2元(应交98元)为题材创设情境(如下图),这便于学生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和简便算法的算理。

本例题呈现的数据的特点是98接近100,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先把98看成100,与867相加,再减去多加的2,这样完全用口算就能进行。这类计算,有时也有某个数比一个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稍多一点,如867+102,这时它的计算策略与867+98是一致的,只不过把102看成100后,少加了2,所以最后还应加上2,即867+102=867+100+2=967+2=969。对于这种题,在课堂活动和练习中都有出现。

第52页课堂活动安排了两道题,主要是对计算的数进行拆分、增减来凑整,使计算简便。两题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十共安排了12道题,其中包含1道思考题,整个练习都围绕巩固加法运算律和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安排。第1~4题是对加法运算律和减法性质的直接运用,在练习中加深对加法运算律和减法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4道题也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第5~11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计算中,学生可以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进行简便运算。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开放性。思考题是根据减数的变化去推算差的变化,有利于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关系的理解,题中减数由72变成27(减45),差就会增加45。因此,原来的差就应是309-45=264。

2、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用4课时完成。

教学例1时,关键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本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对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探索需要的方式很多,既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情境图,由小猪算得快这一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先出示教科书上的这组题目让学生计算,有的学生可能只算一组就能得出另一组的得数,这样让学生对别的同学算得快感到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把同学对教科书上那组等式计算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即

12+25=3725+12=37

500+300=800300+500=800

30+20=5020+30=50

1200+650=1850650+1200=185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很自然地发现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仍然相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加法交换律,并把加法的这一定律用含字母的等式表达出来,即a+b=b+a,促进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发展。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对为什么用字母a,b可以表示两个加数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例如,教师可提问:“你们能用两个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加数吗?”学生可能会想出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在学生广泛思考的基础上,再统一到a+b=b+a上来。

例2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概括,并用含字母的等式表示。首先也应通过现实题材,借助图画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学生在交流中,初步感受到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其结果相等。

在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有了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对教科书上提供的153+315+85与153+(315+85)这两道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实质,为抽象概括出这一运算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对加法结合律进行抽象概括,可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以上计算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他们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然后再像加法交换律那样,用含有字母的等式去表示加法结合律,即:(a+b)+c=a+(b+c);其次,注重课堂练习,让学生反过去运用加法结合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八第2题等内容,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感受到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的价值。

教学例3时,应注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学生可能先算一班、二班共有多少人,即先算113+96,有的学生可能看出113与87相加可以得到整百数,由此会想到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无论学生使用哪种计算方法,教师先不宜硬性强制,而应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汇报交流来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例4时,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200-108-42=200-(108+42)的算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先算200-108=92,再算92-42=50,有的也可能先算108+42=150,再算200-150=50。然后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200-108-42既可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算出后两个数的和,再计算差,但这里应注意让学生结合现实意义去理解这样算的道理和为什么要这样算。此外,在本例题教学后,还要注意对减法性质反过来运用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如137-(37+50)=137-37-50。

第51页课堂活动的两道题,第1题与例3的教学结合使用。第2题与例4教学结合使用;但应注意体现活动性,让学生把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起来,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如让学生根据350-160-140编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进一步体验减法性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例5时,在出示情境列出867+98这一算式后,教师可以提出:阿姨给何叔叔100元钱后何叔叔手中有多少(867+100)?但阿姨只该交98元,多交了2元怎么办?由此再列出867+100-2,在计算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算式的特点,让学生明确像98这样的数接近整百,把它变成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结合下边的想一想699+58,475-97加深学生对这一计算策略的理解。

能发现计算对象(算式)的特点,是决定能否合理进行简便计算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前面每一道例题的教学中,既要培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题中数据的一些特征,便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关于练习十的教学。

第1题可以让学生填空后再交流,但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比如875+98,98接近100,因此可以先算875+100,但多加了2,因此后面应减2。

第4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第5~11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但学生做后要注意交流。交流时不但要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还要注意交流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以便突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