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产生》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自然数是数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最初认识的数就是自然数。随着生产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系逐步扩展,产生整数、分数、小数、有理数等等。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数,接下来要系统学习小数和分数。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一方面是对以前认数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1)开始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近3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用挂图或投影出示插图后,教师可以说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需要数人数、物体个数和捕获的野兽数目等等,就产生了数。接着教师介绍几种在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那时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摆小石子、用绳打结、在木头上刻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结绳计数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用实物一个对一个地点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思想。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教师除了列举教材中给出的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以外,还可以介绍一下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说明在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逐渐统一成现行的数字。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有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的方法,逐渐发展成比较完善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十进制计数法”。

(3)教学自然数概念时,先说明我们数物体个数用的1,2,3,4,5,…,10,11,…叫做自然数,再简单说明“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然后,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例如,“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使学生知道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先让想说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直观地说明: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再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