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2)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两个要点。以前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或电脑演示,一段时间后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如果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实验结论,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认为“成功是发展之母”。

发挥评价作用。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策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⑴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得出:s=πd2,在得到肯定之后,他非常高兴,问:“我以后能否用这个公式计算。”“当然可以。”以后的练习中他就常用这个公式计算。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一点早已被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

⑵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信。

⑶延迟性评价。适当延迟评价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生根据例1“飞跃皮鞋厂,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81万元,后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95万元,这个厂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创产值多少万元?”,提出这样的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里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同时,改编了例题帮助其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究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1.挖掘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唯一的,有时还可能出错。教师不能迷信教材,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学时要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有位教师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学生摆三角形,量出三组木棒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块罗列在黑板上:一块是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数据,一块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一块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教师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块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用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线段,有的会用两线段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有的甚至会用两线段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比较等较复杂的形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一一筛选,或者举例否定,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