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9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19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 4 + 1 9 = 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加数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 3 — 2 4 =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 3 — 1 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
全班分组讨论:
(1)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用什么方法计算?”
(3)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各组分别派一个代表汇报,各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们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17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2.巩固练习。
做第18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自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怎样计算?
独立学习。
最后集体概括总结:
l、1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自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看书
(1)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2)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个加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自学:
(1)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2)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3)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差=被减数一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完成练习四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5一7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3.第7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还可以再增加几道整百减去两位数的。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 4 + 1 9 = 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加数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 3 — 2 4 =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 3 — 1 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加数 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