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书教材包括3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结合统计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88页例1是通过一幅主题图呈现相关信息,这幅主题图富有童趣,体现了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图下面的摆一摆,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具体感知移多补少。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以实物作支撑,可以直观感受到要使3排松果一样多,就必须把多的移一部分到少的中去。即可以把9个松果移一部分到5个和4个中去,最后使得3排都是6个松果,从而让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例题中用对话框的形式提出“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自主性,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移动松果进行移多补少。例1下面的“议一议”,让学生用平均数6459比较去发现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平均数特征的把握。

89页中的课堂活动安排了两个题,都是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1题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把4排圆片(7个、8个、3个、6个)通过移多补少平均分成4份,如图:

该题以图画呈现信息,它与例题相比,情境和题材有些类似,操作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总数和份数都多了,学生操作起来使用的方法更多,思维的空间更大,其目的仍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形象感知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2题体现了平均数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本活动中给学生的探索空间也较大,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既可以通过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也可以通过操作验证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90页例2以汽车厂4月生产消防车的情况为题材,用统计图和对话框呈现学习内容。本例题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例题中采用3个儿童说话的对话框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体现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知道可以用总数去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90页的课堂活动是结合例2对求平均数方法的进一步感知和应用,学生在摆小棒进行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

91页例3以三·一班和三·二班举行歌咏比赛为题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设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如图:

从图中可知,本例题题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例题安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例题中提出了“还可以怎样算?”这一问题,其意图是让学生在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能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本题每个数都在90以上)灵活选择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平均数的能力。

91页的课堂活动以野餐归来为题材,用图画创设情境呈现信息,主要是对求平均数方法的进一步应用。

练习十七一共安排了10道题,其中包括1道思考题。本练习的重点是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第1题以象形统计图呈现信息,学生既可以通过操作

进行移多补少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得问题的解决,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第3题是一道情境题,从上图中呈现的信息可以看出,该情境具有较浓的童话色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去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第5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灵活性。要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先求出4位同学的平均飞行时间,再作比较;也可以根据平均数的特征直观判断平均数应在 4857之间(不可能是 5748),由此判断出飞行时间比平均数长和短的同学。第6题是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它既要用到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要用到速度、时间、路程这些数量间的关系。第7题虽然是求平均数,但内容的呈现有些特点,题中用对话框和象形统计图,并结合猴子和小猪掰玉米的情景来呈现信息,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第8题是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计算平均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是统计量。第9题通过求平均数和把4个月饮料的产量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大概位置,丰富对平均数特征的把握。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

教学第88页例1时,首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平均分的心理需要。例如,用多媒体把主题图中的题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一天,松鼠妈妈对3只小松鼠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能自己去摘松果了吗?”3只松鼠抢着说:“能!妈妈,你就看我们的吧。”一会儿,3只松鼠回来了,大哥说:“我摘了9个松果。”二哥说:“我摘了5个松果。”三妹不高兴了,

说:“我只有4个松果。”松鼠妈妈说:“你们都是妈妈的乖孩子,把采的松果你们3个分同样多,愿意吗?”3只松鼠齐声说:“愿意”。这时教师提出:“怎样才能使3只小松鼠的松果一样多呢?”从而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先摆3排松果(可以用图片表示),分别代表小松鼠采的4个、5个和9个松果,再想办法移动松果,使3排的松果一样多。其三,学生操作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交流。一组交流后,其他组再来交流不同的移法。学生在交流时,不但要动手摆,还要引导学生说明他们是怎样移动的和为什么这样移动。最后,教师提问小结:现在每只小松鼠有几个松果?6个是怎样得到的?它是4593个数的什么数?例题1下面的“议一议”,可采用小组讨论或同桌小议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后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在理都应肯定。例如,可以说6比这3个数中最小的4大,最大的9小;也可以说693,比42,比51;还可以说把64593个数一起排队,大概排在49的中间等。

课堂活动的两道题在教学时应注意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学第1道题时,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先让学生在第1排摆7个圆,第2排摆8个,第3排摆3个,第4排摆6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把这些小圆片平均分成4份,并亲自动手分一分,再交流分法。然后,让学生拿出24个圆片,任意摆成两排、3排、4排、6排或8排,每排不摆一样多,让学生再动手将这些圆片平均分成两份、3份、4份、6份或8份,拓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在这些题的练习中,无论采用小圆片,还是用其他学具,都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动手分的兴趣。例如将题材改为:小芳在第3学月的第1周得了7块奖牌,第2周得了8块奖牌,第3周得了3块奖牌,第4周得了6块奖牌。教师指出:你能通过摆一摆看小芳平均每周得了几块奖牌吗?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时,可先出示3杯水让学生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先说一说怎样使3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然后,可以给每组3杯水,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教学第90页例2时,首先应考虑内容的呈现形式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需要。例如,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例2的统计图,如图:

教师提问:“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让学生明确 1月份的台数是5台,2月份是10台,3月份是7台,4月份是6台。然后教师再提出:“从这些信息中,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消防车?”这一问题来揭示课题。其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但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通过议一议自主发现求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消防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如果学生探索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有困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要求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消防车,也就是把什么数来平均分?应分成几份?(把总台数平均分成4份)总台数知道吗?怎样求总台数呢?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强化他们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第90页课堂活动时,针对班上同学的认知水平,可以先摆再算,也可以直接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教学第91页例3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有关信息。例如,可以把例题中的题材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播放本班两位同学唱歌,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给这两位同学评分,并把评的结果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教师再提问“哪位同学该得第一名呢?”学生可能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再提出:怎样才能判断哪个同学得的得分高呢?学生再发表意见,最后选取计算两位同学得分的平均数来确定谁得第一。其次,让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算法。学生在交流算法时,既要注重常规方法的交流,即先算出总分,再算平均分;也要引导学生交流其他更简便的算法,如每个评委的评分都在90分以上,可以看出平均分不低于90分,再把各个评委评分的个位上的分数加起来除以5,再加上90分,也是这个同学的平均分。

教学第91页课堂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平均每组用的钱大约是多少,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大致范围,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后交流他们的算法。

关于练习十七的教学。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算一算,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和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当然,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内容,结合班上的实际渗透情感教育。第3题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明确图的意思,从图中获取有关信息,再进行计算并交流算法。教学第5题时,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决办法。本题既可以让学生按常规方法先算出4位同学的平均飞行时间,再进行比较;也应引导学生根据平均数的大概范围(大于48小于57),结合本题的特点(最小的是248秒,最多的是157秒,介于最大和最小之间的数只有51秒。),那么,比平均飞行时间长的可能是57秒,比平均飞行时间短的可能是48秒,并通过适当的计算进行验证。教学第6题时,应让学生明确第2时实际是1时的时间,此题注意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第8题在学生计算后进行比较,感

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在这6个月中,7~9月降水量比平均数大,10~12月的降水量比平均数小,从中获得一些气象常识。思考题可以让学生按常规方法计算,再判断,即先算出 4个同学的总身高:  190×4=760cm),再算小勇的身高:760-(188186194=192cm),最后判断出小勇的身高在平均身高以上;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平均身高是190 cm,小李和小王比平均身高一共差(190-186+190188=6cm),而大志只比平均身高多4 cm,可移去补小王与平均身高的差,小李比平均身高还差2 cm,只能是小勇比平均身高多的移去补,所以小勇的身高应在平均身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