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几个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的)。
4.进一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举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5.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描述。
6.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教材说明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与概率在社会生活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使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让他们逐步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用随机的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领域,它贯穿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始终。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接触统计知识,到目前,他们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初步学习了可能性,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全单元安排了数据整理、平均数、不确定现象3个小节,其中包括7个例题,6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在本单元后,还安排了1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方法,运用统计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状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本单元的3个小节中,平均数是重要的统计术语和常用的统计量;统计与概率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一般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描述随机现象的总体趋势,寻找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因此,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结合实际操作感受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
统计与概率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的一种数学模型,又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问题的重要方法。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内容要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关注现实生活,尽量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
的学习,不但能感受到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也能引起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第85页至86页的例1和例2,让学生用统计知识去分析空气质量问题,了解长江上的交通建设情况,引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第91页例3,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第95页例1,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
此外本单元在内容呈现上,通过现实情境图、童话情境图和统计图等形式,并与文字结合创设情境,呈现信息,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统计、平均数和随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3个小节的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术语和常见的统计量,人们常常用平均数来表达统计量的特征。对于平均数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对它的特征的把握和所包含的统计意义的理解。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统计图认识平均数,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求平均数。例如,针对平均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的实际,教材在第88页例1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求平均数就是移多补少的思想,例2再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不确定现象的编排中,把概率的学习与动手操作结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收集数据,进行统计,从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让学生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去研究随机现象。
3.提供自主探索的线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应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线索,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的学习,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制作统计图、表及分析过程都有所体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去自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因此,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遵循“问题情境——自主探索——解释应用”这一主线,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第88页例1,先通过童话故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借助情境动手摆一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移多补少,把3只小松鼠摘的松果平均分成3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探索不同的摆法,直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再如第95页例1,
通过一幅现实生活情景图呈现信息,反映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猜一猜的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三)教学提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
学生对统计的学习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例,通过具体的情境才易感受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把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据信息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第85页例1是某地4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但这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线索,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完成统计图表。
2.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教学时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并注重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实例帮助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至于求平均数方法,也应注重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据的收集,使他们对平均数的计算产生亲切感,并结合实例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方法。例如,在教学第88页例1时,除了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外,可以结合这样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有3个小朋友,平均每人有5枝铅笔,其中张兰有6枝,在这3个小朋友中,张兰的铅笔是否最多?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考虑平均数的实际背景,有可能最多,也有可能不是最多。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通过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平均数“5”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确定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操作性极强,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做一做、说一说、比一比去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感悟事件发生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例如,教学第95页例1时,既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活动,在比赛前让学生猜一猜谁会赢,谁会输,也可以让学生看画面说一说,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从中感悟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再如教学第96页例2时,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活动中去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各种可能性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