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开启数学知识库的钥匙

                                 儋州市白马井镇中心学校 许毅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觉得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相应地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什么牵引着这么大的功能呢?又怎么才能打开这个知识库呢?在学习的动机体系中,有一种神奇的心理因素,人们称之为点燃智慧的火种、成功成材的起点,那就是——兴趣。

然而,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我个人的浅见,谈谈下面几点体会: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是在上课时间玩。“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发展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和知识。

例如:第一册《分类》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对各种异同的铅笔进行分类,再在小组里想出多种分类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思想后,接着再动手分实物、颜色、形状异同的卡片和模具。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乐于参与,乐于接受。又如:二年级《认识人民币》时,利用教学具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创设的小银行、市场贸易情境中运作,让学生在货币流动中接受知识,感受人民币之间的兑换。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原来我们就是生活在数学知识里。

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二、 设置悬念,培养学生兴趣。

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比如: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后面的教学就“不堪设想”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计算“每支铅笔5角钱,买2支要付多少钱?”这并不难,谁都会写。接下来再问“如果买3支呢?”学生还是没有问题。

那好,买2支加两个,买3支加3个。“如果是要买100支呢?该怎样算?”这时,学生真的傻了:真要把100个5相加吗?那要算到什么时候?“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教师就可以顺势设疑。此时,学生的兴趣已到极点了。为了学会这种“简单的方法”,将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不例外。

 又如五年级“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的教学,先让学生计算5/13+6/13 1/15+4/15 5/14-3/14 ,再说出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法则,接着出示1/2+1/3,师:“这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吗?对于这种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又如何计算呢?”这样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教材

内容的掌握有迫切的想了解。

三、运用变化技能,发展学习兴趣

运用变化技能的目的,在于创造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刺激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

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表示在认真听学生的回答而略微向前探头;为了表示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常用点头;为了表示非常满意,常深深地连续点头和略带微笑;为了表示不满意学生的回答常用摇头或摇摆着食指。又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通过举实例让学生试着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生回答:“用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提高声音追问:“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吗?再仔细想一想。”教师提高声音发问是暗示学生回答得不严密,还需仔细推敲。

 经过一阵思考后,终于有一名学生回答:“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用略低的声音说:“你答的

太好了。”表达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赞许。这里教师也可用充满激情的稍高的声音问:“他答得好不好?”学生会自然说好,而且情不自禁地鼓掌,使答对的学生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余的学生也明确怎样回答是最好的。

参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