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法指导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平年、闰年等概念。

2.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4.通过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5.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实践活动。这3部分内容的关系是:年、月、日的认识为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奠定一定的基础,而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的学习都为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一些知识准备,实践活动则体现了学生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变化。年、月、日正是人们在长期观察这些物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发现了地球自转与太阳公转的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制定的时间单位。因此,这个单元的知识,既包含了严密的数学知识,又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自然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内容。年、月、日又是量与计量中最为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他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的一些时间单位。如时、分、秒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本册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的有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重点探讨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方面的一些知识,以及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由于年、月、日正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地球和太阳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这个运动变化规律制定的时间单位,所以教科书在编写年、月、日时,也从观察入手,首先利用学生对年历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认识并了解年、月、日的关系。由于有些天文现象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教科书还介绍了平年和闰年的来历,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季度、旬方面的知识。

“日”用一个单独的小节进行研讨,有关“1日=24时”的知识,学生在年、月、日中已经掌握了,并且学生还通过二年级(下册)的学习掌握了12时计时法,以这些知识为学习基础,展开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电视部门运用得非常广泛,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教科书从24时计时法的意义、24时计时法的方法和24时计时法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学生切实掌握24时计时法。

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是在学过有关年、月、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科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形象地提出了活动程序,要求学生按其程序进行活动,完成对家庭年历的制作,通过年历制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提示

1.重视“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时间单位及它们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学生对年历进行认真的观察。一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如先看年和月的关系,再看月和日的关系。二是要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1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等规律性的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学习24时计时法是产生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从现实情景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12时计时法有时不能完全适应生活的需要,如请学生乘坐9时的火车,学生一定不明白,是坐上午9时的火车,还是乘坐晚上9时的火车;如果说是坐晚上9时的火车,说起来又太麻烦,要用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的产生是为了“简明不易出错”,由24时计时法的价值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来。

3.加强两种计时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24时计时法

教学24时计时法时,除了进行演示并讲清概念外,还要加强两种计时法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切实掌握24时计时法。例如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讨论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这样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掌握其规律的情况下,便很快能归纳出“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的计时方法。

4.重视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实际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可以安排一些短小的活动,如举例说明1时能做哪些事、飞机1时能飞多远、长跑运动员1分能跑多少米、1天能记多少个英语单词等,还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浪费时间的危害性,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的道理。另外,还要教给学生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