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九。例1通过平均分1张长方形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科书突出了一个“分”字,在分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足1张纸,该用哪个数表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仅有整数是不够的,需要学习新的数,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落到实处。并且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学生在分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多种分法,教科书通过图中三个小孩的“可以这样分”鼓励学生的多种分法,并从这些分法中感受到分出的图形不一样,但每份纸的大小是一样,从而突出平均分的本质属性是“大小一样”。“平均分”是建构分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解好这个基础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水平。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感知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仍然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但和例1不同的是,例2不但要认识几分之一,还要认识“3个14是34”。也就是以几分之一为认知基础,认识几分之几。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入。教科书还通过在同一个正方形中,涂色的部分是14,没有涂色的部分是34的编排方式,让学生感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学生认识这一关系,能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例3用“填一填、说一说”的方式,综合前面所学知识并加以拓展。这个例题通过1个长方形、1条线段和1个圆都可以表示1个物体,使学生感受分数的普遍适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初步概括与抽象。在这3幅图中,第1幅图直接给出了分数,而第2幅图要求学生填出分子,第3幅图则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分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学生填分数为基础,教科书要求学生说一个分数里含有多少个分数单位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的理解,为后面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教科书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对分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完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堂活动安排了3道题,一是通过操作活动,强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另一方面用“我读你写”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活动中还通过说生活中应用分数的例子,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练习十九安排了10个习题和1个思考题。其中第1~5题主要是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强化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第5,6,7题中,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强化分数单位的理解,用大量的练习题来练分数单位,是因为分数单位在下一节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提高学生对分数单位的掌握水平,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第8题练习分数的写法,第9题是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通过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0题是一道过渡性的题目,通过涂色和填空,使学生直观地体会两个分数相加的计算原理,为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

2.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建议用2课时教学。

2.教学例1时要组织操作活动。指导学生把这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理解“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1份是多少”,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分法特别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例2时,除了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观察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思考每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剩下了多少份,又占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从中沟通与例1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4.教学例3时,可以让学生依靠前面掌握的知识,自己观察思考后填出分数,再说明理由。

5.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知道12,23,14,34,110这些数都表示把1个物体或1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特别要强化学生对“1个110”、“3个15”、“2个13”的理解。学生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时,要注意联系实例,使学生理解分子、分母、分数线的实际意义。

6.教学课堂活动时要注意加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分数初步意义的理解,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到分数的运用价值。

7.教学思考题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后,再进行验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说明理由,让他们理解同样多的水,用得越多剩得越少的辩证关系,并让他们在全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