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东、南、西、北》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位的再一次认识,教科书是按“引入——探究——应用”这个顺序进行编排。引导阶段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呈现生活情景,图中的“红光东路、红光西路、人民南路、人民北路”本身就蕴含着这些方向词在指示方向的作用;教科书还用问路的方式,突出这些方向词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让学生从中体会这些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十字路口与一年级下册学习方向与位置时用的十字路口有相似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把两本教科书中的主题图联系起来思考,这样能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促进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思考。也就是说,教科书力图通过相似情景的主题图,唤起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知识的积极回忆,应用这些知识与“东、南、西、北”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还要注意的是,情景图中采用了实景图与地图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现实生活中的方向与图上的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也体现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图中知识的过程,并且主题图中的内容直接成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强化了学习内容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顺着这个联系去理解怎样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使之对生活中的数学理解得更加深刻。

认识东、南、西、北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例2是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例3是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例1安排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教科书安排先在图上认识,再到现实生活中辨认,这是由于在图上认识时地图上标有“北”,并且一般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的,学生辨认起来比较容易,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还要用指南针确定北方,相对说来难度要大一些,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教科书把图上辨认安排在前面。为了突出例1和主题图的联系,教科书直接从主题图中抓来街道图用来作为学习素材,并且明确告诉学生“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通常”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有的地图不按这个方位来绘制,但这种图是少数;二是要注意这里是用原来学习的方位来学习新的方位,在这句话中,“上、下、左、左”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位,教科书用这样的方位来介绍新的方位,就是有效地启动学生已有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教科书作了介绍以后,重点要求学生判断这幅图是不是按这个方向来绘制的,学生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必然要注意到图上箭头标示的方向,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掌握了这样一个方法以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标出东、南、西、北的练习和说一说图中各个建筑物的各个方向各是什么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对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例2是以图上辨认方向为认知基础,进一步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教科书充分应用前面的认知基础,明确指出和图上辨认方向一样,也要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这是两部分知识相通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怎样在现实生活中确定一个方向呢?教科书给予学生一些提示,比如看太阳的东升西落,但重点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来确定一个方向,并通过四人小组的活动把方向的确定落到实处。学生在确定了一个方向以后,教科书再用“面向北方,用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的方式引导学生辨认其他几个方向。这里要求“面向北方”,就可以更好地借鉴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来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当然要面向其他几个方向也是可以的,但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要大一些。在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后自己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辨认方法的掌握水平。

例3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动物园中方向的辨认问题,主要用到的是图上辨认方向的知识。但和例1不同的是,这里的十字路口比较多,往往不能一次到达,所以要思考“先……,再……”,也就是学生在介绍时要有一个逻辑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这种几次进行方向辨认也给学生的多向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路线到达相同的目的地,教科书在下面通过三个小孩的对话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活动安排了两个,一个是配合例1教学的,在图上辨认方向,另一个是配合例2教学的,在现实情景下辨认方向。其中第一个活动是看自己所在省(市)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省(市),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好题材,教科书之所以把这个题材安排为一个活动,是因为这个活动要有很多的准备,又如中国地图就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不但要用到数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用到地理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所以作为一个活动组织比较恰当。第二个活动可以在教室内组织,目的是通过学生相互说方向,让学生知道与北方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与东方相反的方向是西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方向的理解。

考虑到教学中活动量大,所以在练习九只会安排了5道练习题,其中第1、2题对应例1安排,第3、4题对应例2安排,第5题对应例3安排。

第2题选用舰队的编排作为练习素材,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喜欢玩航模或游戏,把学习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舰队的排列中对方位也是非常关注的,这样把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估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3题和第4题分别安排了在教室内和教室外活动,从活动空间来看是从小到大。另外教室内活动是以指南针为中心摆书籍和文具,难度要小一些,但学生可以体现指南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到室外活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另外这两个练习活动都考虑了教学中的操作条件,比如用书籍和文具来摆的要求就是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使不同地区的学校都有条件开展这样的活动。第5题是农村学生上学的路线图,这里采用农村题材,是因为例3采用的是城镇题材,农村和城镇的题材都兼顾一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数学文化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在强调指南针悠久的历史的同时还简单地介绍了指南针的制作原理,“是利于磁铁在地球磁场中能指南北的特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尽管学生对“磁铁”、“磁场”等概念还不清楚,但是这个简单的介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更大兴趣,同时也能对指南针的指南功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这个数学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科书,要用好这个内容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建议用3节课完成。

2.教学单元主题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录像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比如北京天安门就严格按这个方向修建的,郑州火车站对这些方向的应用也非常普遍,通过这样一些介绍,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在认识东、南、西、北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这些方向的认知需求,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为什么还要学新的方向词”的困惑,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原来学的方向要随着介绍人的方向变化而改变方向,例如我说“郑州在我的左边”,一转过身来“郑州就在我的右边”了,因此用这些方向词来介绍一些地图上的方向容易误事,而不论你站在哪个方向介绍,东、南、西、北都不会因介绍者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新的方向词的学习,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具体说来,是认识路线图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才会明白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4.对于例1和例2的教学程序,教科书上都表述得比较清楚,教师可以按这个程序组织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把例题中的图换成当地的一个十字路口的图,学生会对学习材料更感兴趣,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关注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例2时,最好4人一组都有指南针,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用一个或几个指南针来大家交换使用也可以。如果农村学校没有指南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发好本地的教学资源,一样能达到教科书上的要求。

6.教学例3时,只要求学生说走的方向,不要求学生说出距离。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要落在方向的辨认上,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方向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向的辨认方法。

7.课堂活动一是要分散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例题的教学组织活动;二是要组织成活动,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时可以给书上的内容加上一些游戏元素,例如遮住中间学生的眼睛,让他面向北站定,然后告诉他每个方向各站着哪个同学,让中间的这个同学分别指出这些同学,这种猜一猜的游戏元素与这个活动结合起来,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教学练习九第2题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小图片代表军舰摆一摆,并按题目要求进行舰队移动,这种像演习一样的练习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在第3题的练习中,如果没有指南针,教师可以用粉笔在桌子上给学生标出北方,再请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摆一摆。

9.教学数学文化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指南针的故事,说一说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也可以说一说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还可以拆一个指南针来看一看它的构造原理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尽可能挖掘这个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使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