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一)

重庆市江津区蔡家小学   唐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出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根据主要数量关系进行层层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89×235×903208×3305+87+609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2.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二(1)班有学生48人,二(2)班有学生57人,两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二(1)班教室有6排座位,每排坐了8个学生,二(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教师追问:“都是求一共有学生多少人?为什么第(1)小题选用加法解答,第(2)小题选用乘法解答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第(1)小题是求两数和,用加法计算;第(2)小题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3.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点评:通过对一步计算问题的复习,突出学习基础,帮助学生作好新课学习的认知准备。]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7页例1情景图,把小孩子对话改为:“学校小会议室的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学校小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同学们,这道题你会解答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这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即表示主席台上共有6个座位,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表示主席台下共有207个座位。

教师:你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做?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求两数和,小会议室一共可以坐的人数等于主席台上的人数加主席台下的人数。即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题中告诉我们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所以列式为:6+207=213(人)。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2.多媒体课件在上题的基础上改为第37页例1

教师:现在,老师将上题稍微改了一下,仔细读题,看一看,比一比,这一道题跟上一题相比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出:问题相同,都是求这间小会议总的座位数,其中的一个条件相同,主席台上可以坐的人数都是6人。不同的地方是:台下的座位数第1题直接告诉了我们是207人,而第2题则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教师: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台下的座位数,但是有这方面的信息吗?

引导学生找出第2题台下座位数的信息是:主席台下有23排座,每排可以坐9人。

教师: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把它们相同和不同的信息放到一起,更有利于我们比较。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补充完表格。

题号相同点不同点

第1题第2题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

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台下可以坐207人台下安排了23排座位,每排坐9人

教师:刚才我们比较了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下面我们再来根据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来比较它们的解题方法,你认为这两道题的解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吗?如果有,你认为哪一步是相同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道题都是求两数和,都是求台上和台下的座位数一共是多少,也就是说:“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这个解题思路对于第2题同样适用。

教师:但第2题和第1题比,在解法上有不同的地方吗?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第2题要先算出台下的座位数,再算台上台下一共有多少座位。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第2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9×23)

教师:这样从算法一比较,我们就更清楚了。现在你知道第2题应该怎样解了吧?

引导学生再一次说出:先算出台下的座位数,再算台上台下一共有多少座位。

教师:这样就要求我们按先后顺序来解答这道题了,我们把分析的解答方案先写下来。

教师板书:(1)台下的座位数。

(2)台上台下一共有多少座位?

教师:现在你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

抽学生在黑板上列式解答。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9×23”算的是什么?“207+6”又在算什么?每步算的结果是我们解答方案要求算的结果吗?经过多种追问,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师:现在,类似这样的题你会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七第1题的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可以知道:熊猫妈妈重198千克,有5只熊猫宝宝,每只熊猫宝宝重98千克,求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一共有多重。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你能独立解答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汇报时教师层层追问让学生说清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一共的质量=熊猫妈妈的质量+熊猫宝宝的质量,其中熊猫妈妈的质量已知,要先算出5个熊猫宝宝的质量,再算一共重多少千克。

教师:通过前面的探讨,你知道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和我们前面学的内容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你怎样解答我们今天这节课遇到的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遇到的大都是一步能解答的问题,今天学习的是两步才能解答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看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思考怎样才能一步算出结果,然后看差哪些条件,由此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解题方案,最后按这个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解答。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采用一步计算的问题引入两步计算问题的方式,突出学生已有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教学中重点抓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比较条件和问题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二是比较解题方法。从相同的条件和问题中知道哪些方法是都能用的,哪些方法是不同的,这样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三是比较学习内容。在小结时,通过内容、结构、方法多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这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