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整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尝试体验一些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整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性。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包括相应的估算)。

3.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认认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5.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结合生活解决与常见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进一步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1秒、1分、1时的长短;知道1=60分,1=60秒。

7.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科书说明

本单元是全册内容的总复习,教科书分2部分安排。第1部分侧重知识的整理,结合整理安排了少量的基础练习。第2部分(练习十七)重在练习,通过一定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部分整理,教科书首先出现1幅小组学习的情境图,体现整理的过程和要求。图中有5个对话,图的左上角第1句话要求学生回忆“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图的中间部分的3句话是回忆内容的提示性语言,这3句并不能表达这学期的全部内容。除了教科书图中提出的3个方面,至少还有统计、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等。图的右下角“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是要求。结合整理安排了一些相应的基础练习。第1部分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归类,并出示了相应知识点的名称,主要求“万以内数的认识及三位数加减法”、“计量单位”、“有余数的除法”、“认识图形”、“统计初步”。每个知识点都安排相应的基础练习。这对学生的整理是一个帮助,也使学生在练习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部分是练习,练习十七共有19个题。第15题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第67题是探索规律;第811题是计算,主要是三位数加减法;第12题及14~19题是解决问题;第13题是计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建议

1.总复习建议安排5课时。

1课时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结合处理整理部分第1题,练习十七的第15题;第2课时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结合处理整理部分第2题,练习十七的第811题;第3课时复习计量单位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结合处理整理部分第34题,练习十七的第1315题及第18题;第4课时复习认识图形、有余数的除法及探索规律,结合处理整理部分第5~9题,练习十七的第61617题;第5课时复习统计,结合处理整理部分第10题。

2.对全册基础知识的整理要紧密结合第131页的情境图进行,学生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将全册的主要内容整理并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通常可以用表格式、网格式、陈述式……当然还可能出现更多的、学生喜欢的、生动活泼的形式。至于内容是否完整,表达是否规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体验整理的方法。在小组整理的基础上,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观摩、评议中取长补短,改进和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3.整个复习要从整理入手并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第1节课开始时的整理要围绕全册的主要内容进行,即单元标题为整理的第1层次。单元标题下的具体内容可结合5节课的安排,逐节出现。把整理与5节课的复习结合起来,穿插进行。

4.总复习及练习十七中有几个题需要注意。

133页认识图形的第9题,长方形有1个,正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1个。由于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包含关系,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也有包含关系,如果长方形填成3个,平行四边形填成4个,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些道理,应视为正确。当然,学生中没有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去引导,更不必去讲解。

练习十七第16题的(2)小题,可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填空,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或从第2个数开始,依次增加3579。第19题可以用加法,首先要理解第2时、第3时每时各行多少千米,即第2时行12km,第3时行10 km,然后分析几时行完36 km14+12+10=36km)。也可以用减法,36-14-12-10=0,所以3时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