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情感培养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 技能、思想观念;“情”则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反应,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布鲁姆在谈到认知与情感的相互关系时,作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也许,这类似于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这两个梯子每一级的间距太大,以致一步一级,攀登起来不方便。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是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的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种复杂的目的。”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认知与情感相互引发、相互促进关系。可见情感对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生不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一、用“教师的情感”来熏陶学生乐学情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对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达到理想信念的热烈愿望,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以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真挚密切的师生关系,多找学生谈心,形成真诚、信任、合作的情感态度,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生动有趣的讲解,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培养学生乐学情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由学生报出分子、分母是任意两位数的最简分数,让老师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作出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兴趣盎然,有了渴望获得新知识的需要,必然促成新的认知目标,这样,以情导知,知情交替,情知交融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其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进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其四,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数学教材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材内容是否产生吸引力,就看情感因素是否被挖掘得深、挖掘得透。

三、用“创设情境”来诱发学生乐学情感

激发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不同的情境将引发不同的情感,但只要是对学生认知活动有益的都将成为学习的动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问:要测量长方体12条棱长的总和,你打算怎样进行测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反映强烈,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分别量出12条棱的长度,再相加;有的说,我只要量出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就能算出棱长总和……。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兴奋点,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精心创设认知冲突,有时让学生受到一点挫折,给学生造成一种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间的焦虑感,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情感能激励学生探索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一旦探索获得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加倍的欢乐。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头也是套用“看个位数字”的方法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老师有意先设置42330391536等一组数让学生判断,使学生暂时误入歧途。当再出现326时,矛盾产生了,学生发现此路不通,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惊讶、疑虑的情感,迫使学生要作出重新考虑,这种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